中国21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 ————开幕式现场网络直播

[曾德成]:
   珠三角城市群的出现,就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下迎接了经济全球化跟区域一体化这样一种大的趋势。
   珠三角城市群的出现有明显的香港的作用,香港在那里统筹规划,扮演着供应链管理的角色,又提供了融资的安排。到了2005年底,香港对广东的直接投资已经达到了1000亿美元,占它外来投资的七成。港商在广东开办了八万多家企业,雇用超过一千万人。这一千万人就是很多农民工从四面八方来的,这一千万人脱离了本来的农民工作,转到工业化方面来。
   香港因为有它的国际大都会的特色,起到了沟通经济全球化和内地市场的作用。
(2006-02-18 10:20:31)
[曾德成]:
   有一个研究全球城市的人萨斯基亚·萨森讲到根本互动关系,城镇化离不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的影响。这个大趋势有一个根本互动的关系,生产越分散,管理越集中,那样一种辨证的关系。现在,在科技发展上,生产的环节和布局可以越布越开,但是集中管理、策划、运筹是越来越集中的。
   世界城市是管理的所在地,管理很多分散的工厂、办公室、营销网络,提供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创新的金融服务以及对市场的开拓。一方面我们要推进城镇化往外的布局,要跟中心城市、特大的城市以及龙头城市维持一种互动的关系。珠三角,东岸和西岸的发展比较可以分析出来,东岸就是东莞,深圳是中山加珠海,改革开放以前,西岸的发展比东岸要快一点,人口方面也都差不多,改革开放以前,深圳和东莞的发展还要慢一点。
(2006-02-18 10:22:46)
[曾德成]:
   因为深圳和东莞是跟香港直接联系的,中山和珠海距离香港比较远。我刚才提到“日中为市”,还有一个“三小时经济圈”的概念,就是香港的投资者投资去向要在三小时能到的范围内。过去农民赶市集,步行的距离,去了一天就回来,这是步行的距离,现在香港中心投资者也是同样的概念,同一天去了那个投资的地方,同一天就能回来,三小时去,三小时回来。在珠三角里面,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上个世纪的概念,就是陆路的概念,主要覆盖在深圳、东莞,西岸刚刚在三小时经济圈以外,比较困难。所以我们现在提出要建设一座大桥,连接东岸和西岸,西岸也就进入三小时经济圈的范围内了。
   到了2004年,深圳和东莞的GDP就比中山和珠海差不多接近四倍,人口也明显比西岸多了很多,这是因为产业发展的关系。
(2006-02-18 10:25:07)
[曾德成]:
    刚才高会长也讲到要保护土地的问题。我们过去一段时间城市的发展面积扩张得很厉害,比如说广州市的面积扩张了1.58倍,佛山和西岸那个地方扩张了24倍,江门9倍。香港回归后因为“一国两制”的关系有固定的界限,范围是不可能扩张的,在保持固定的范围内,人口增长了接近40%,GDP增长了2.7倍,那是在固定范围内实现的。
(2006-02-18 10:27:14)
[曾德成]:
   “十一五”规划里说,要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开始有一些估计,在五年内要有一亿的农村居民转到城市里。现在讲科学发展观,估计是4500万农村居民转到城镇里面。“十一五”规划里还有几个要点,包括扩大国内的需求,推进现代化市场体制的建设,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过去,香港在珠三角那里是简单加工、出口,今后恐怕水平要往上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在内需方面的扩大,可能城镇化的途径跟前二十年相比有所不同。但是,外需带动城镇化,我看在未来“十一五”规划里,一下子国内的需求不可能马上就增加很多。
(2006-02-18 10:28:10)
[曾德成]:
   所以我有几个建议,第一个建议,在中央的支持下,在城市群中间,包括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群里面,加强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现在出现了什么情况呢?每一个城市都有各自的考虑,有一种互相的竞争,有些时候是恶性竞争的关系。第二点,要打通体制性的障碍。我刚才说的广州、佛山面积扩张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统一集中管理。香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要跟其他的城市发展联系,就有种种的障碍,包括软件方面的体制性的障碍,也有机制方面不能打通的情况。要扩大三小时经济圈的范围是可以的。
(2006-02-18 10:29:37)
[曾德成]:
   第三点是加强统筹规划,引导产业转移,结合推动城镇化。我们借鉴“十五”规划的时候,全国各地都在搞开发区,开发区的目的就是吸引资金,吸引民工,就可以扩张生产了。发改委有一个专家说,那时候全国有60多个这样的开发区,确实有吸引产业转移的问题,包括港商在珠三角里也很少搞产业转移。但是,如果全国有六千个开发区,他去哪里呢?港商都没有底。所以加强了统筹规划,引导产业方向,可以加快城镇化发展。
我的文章已经收在论文集里,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2006-02-18 10:30:31)
[主持人]:
   谢谢曾德成先生。
   刚刚我们的高院长演讲完之后,有一些代表提议能不能趁高院长在的时候提几个问题,交流一下。因为今天上午安排的发言时间很紧凑,所以趁着高院长还有一点儿时间,允许大家提两三个问题。
(2006-02-18 10:31:42)
[提问]:
   我在长期研究中发现一个问题,现在大家都关心如何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却很少提,那就是目前我国现存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有的甚至阻碍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比如说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问题,土地政策问题,还有大批失去土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后的社会保障问题等等。另外,城镇建设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来投资,而农民工转成了城市居民以后,他的家庭等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子女入学的问题,看病就医的问题,交通方面的问题,能否允许私人投资建设?因为我们国家要建设一个学校就要由教育归口单位来批准,要办一个医院,要由医疗部门来批准,我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发现有几十条的政府行业管理和法规政策,都和小城镇发展是有冲突的。因此我想问,政府在这方面给予更优惠政策的同时,怎么样去改变这些法律法规,来适应小城镇发展的需要?谢谢。
(2006-02-18 10:32:26)
[高尚全]:
   刚才你提的问题确实存在。我们改革到现在的阶段,要依法行政,通过立法来推动改革,是现阶段改革的一个特点。因为改革在深化,我们过去立法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往往不能适应发展。比如说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户籍制度的问题,医疗卫生的问题,社会保障的问题。一个是原来的法律要根据改革发展的新进程需要进行完善或者修改,另外政府现在很重视这些方面的问题,比如说义务教育的问题,公共卫生的问题、社会保障的问题,政府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财政上的投入引起了领导的重视。
(2006-02-18 10:34:06)
[高尚全]:
   大家在报纸上可以看到,国务院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把这些问题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2006-02-18 10:35:26)
[甘肃代表]:
   刚才您说“城镇化的主体是农民”,我很同意,政府在这里面究竟能起什么促进作用?现在有一些后进的省份很着急,城镇化比例很低,提出来每年要增加一个点。当然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究竟政府做什么事情能促进它?第二,你刚才说主体是农民,但是我想推动力还是工业化和商业化,因为如果没有工业化和商业化,农民都城镇化了,究竟靠谁养活呢?究竟工业化和商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006-02-18 10:36:04)
[高尚全]:
   政府在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中应该起到重要作用?是不是主体?不是包办代替,反正我给你建,这种思想是不行的。政府要投入,财政上要投入,这是可以做的。第二,政府怎么引导?现在大家热情很高,我要建多少个新农村,大家的热情都很高。政府要加大投入,另外要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农民“我要干”,而不是政府“让你来干”。所以各地要因地制宜,城郊区跟远郊区不一样,城郊区可以土地批租,可以利用土地,因为土地的价值比较多,偏远地区土地就不值钱了,要建那么多的房子行吗?不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的积极性都很好的,但是要注意怎么样保持健康的发展,确实,大家都要进行调查研究,政府要进行引导,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
(2006-02-18 10:37:16)
[高尚全]:
   不要一说新农村,就把农民原来的房子都拆掉了。另外,不要无序地建,要有一个规划。政府可以推动,政府可以组织一些专家,设计不同类型的新农村,让老百姓来选择。
(2006-02-18 10:39:35)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