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恩光]: 胡锦涛主席特别强调,中国人口众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推动城镇化的同时面对着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等许多问题和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走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广泛吸取世界各国的城镇化的成功做法,特别是德·米凯利斯来自的欧洲,他们的城镇化比我们要早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他们的经验对我们都是很有意义的。我们要把他们的一些做法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深入认识和全面贯彻把握其中的规律。中国应该为人类二十一世纪的城镇化发展创造新的成就,创造新的经验。 (2006-02-18 09:24:04) [于恩光]: 我们诚挚地欢迎各位来宾和专家,对中国城镇化的工作进行实际考察,进行深入分析,介绍新的研究成果,提供宝贵的咨询意见。 在这次会议上,我们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充分交流,以促进中国城镇化能够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最后,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预祝这次中国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06-02-18 09:25:32) [主持人李维平]: 非常感谢于会长的精彩致辞! 参加今天论坛的除了中国国家各部门负责同志、中国各个银行的代表,国外各个银行的代表之外,我们还荣幸地邀请到了韩国的总统设计顾问金锡澈先生,韩国釜山市前市长、曾任韩国行政资质部掌管的金纪宰先生——他是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早期在韩国政府里率先推动了韩国的农村改革运动。 (2006-02-18 09:26:10) [主持人李维平]: 我们有幸请来了世界各地的朋友、专家,来介绍他们有益的经验。同时,我们中国国内的建设、规划、环保、文物保护的各方面专家都到会上来介绍他们的经验。 由于议程上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印的比较清楚了,我就不一一介绍,再耽误大家的时间。 下面我们进行两项,第一是准备跟各个专家、领导、学者合影,接下来就是专家专题发言。请组委会办公室主任王星同志给大家介绍合影的安排。 (2006-02-18 09:29:57) [主持人李维平]: 二十一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吸引了世界许多国家和政府的关注,欧洲的、亚洲的许多政府都在向我们咨询和打听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发展特点上会走什么样的道路。 我们通过四个多月的努力和准备,征求了方方面面的意见,主办了今天这次论坛。所以在两天的发言当中,将有很多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我想会给大家带来有益的启迪。 我再次感谢国内外的传媒界朋友们为这次论坛提供的传播和支持,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对我们的关注和支持。请组委会办公室主任王星同志介绍合影安排。 (2006-02-18 09:31:17) [主持人]: [主持人:论坛执行主席:刘序盾] 接下来会议的学术部分正式开始了。 首先请高尚全先生,他长期从事改革理论研究,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 (2006-02-18 09:32:52) [高尚全]: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我想讲几点看法。第一点,城镇化战略提出的背景。城镇化作为一个战略,是在党的关于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当中提出来的。 (2006-02-18 09:54:41) [高尚全]: 因为这个建议我参与了起草,我记得第七部分提出,积极稳妥地发展城镇化。 当时是什么背景呢?一个背景就是我们农村人口要转移,因为我们要工业化,要解决“三农”问题,八亿农民搞饭吃那不可能,农民富不起来,国家强不起来,这点共识都有。另外一个背景,我们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不解决不行。 (2006-02-18 09:55:16) [高尚全]: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城镇化。 起草过程当中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立足于城镇,认为我们转移主要转到城镇,这是限制的做法。另外一种思路,认为转到城镇可能还不行,要城市化。因为城市还有一个规模的问题,还有一个效益问题。集中到城市的话,可能效益好一些,因为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投入少一些,所以提出城市化。两种意见,一种是城镇,一种是城市,又不同了。 (2006-02-18 09:56:06) [高尚全]: 后来,中央考虑后提出把两种意见结合起来。这两种意见不是对立的,所以最后提出了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大中城市同小城镇发展城市化道路。最后就提出了城镇化这个战略。 (2006-02-18 09:57:22) [高尚全]: 第二讲一讲城镇化。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来以后,党的十五大、十六大都提出来要发展城镇化。十六大五中全会提出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我们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的意义非常大,因为大家知道,解决“三农”问题,就“三农”解决“三农”是不可能,还有好多因素。 (2006-02-18 09:58:14) [高尚全]: 所以,城镇化和新农村的建设要结合起来,我们的认识又上升了一步。 我们要解决“三农”问题也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好,大家知道,要建设小康社会,如果农民不能建设小康,那么小康社会是空想。 (2006-02-18 09:58:54) [高尚全]: 后来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我们从“和谐”两个字义来分析,“和”是什么意思呢?左边一个禾,右边一个口,人生出来就长了口,有了口就要吃饭,所以要解决民生问题,大家要吃饭的问题。谐是什么意思呢?左边一个言字,右边一个皆字,意思就是大家都有话讲。一个是民生问题,一个是民主政治的问题,这两大问题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要和谐社会,要使人类有饭吃,离开了农民行吗?离开了解决“三农”问题行吗?不行。所以我们提出城镇化,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这样的高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意义非常重大。 (2006-02-18 10:00:27) [高尚全]: 第三,建设和谐社会也好,小康社会也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好,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谁?我认为主体是农民。当然国家要支持,各级政府要支持,但是主体是农民,把农民内在动力、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农民有这样的积极性,有这样的创新能力,新农村才有希望。你要寄托在国家身上来建设不行,为什么呢?因为机制不一样,如果主体不在农民,主体是政府,你要建是被动的。主体是农民,“要我建”和“我要建”的积极性完全不同,“我要建”的积极性有内在的动力,他要去想办法,要去创新、要创业,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样才更有可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 (2006-02-18 10:01:57) [高尚全]: 第四,各级政府都要对新农村建设有更大的投入,为农民、为农村、为农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我们现在存在一个矛盾,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后,对于公共需求,对于公共产品全面快速的增长,但是供给跟不上,公共产品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农村,公共医疗也好,社会保障也好,都跟不上。 (2006-02-18 10:03:16) [高尚全]: 所以,国家的投入、政府的投入要给农民、给农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我去开会,看了两个新农村,一个是南洋村,把许多农民集中起来,花了1.13亿人民币,建了40栋房子,12万平方米的房子,花了1亿多。不能都靠国家,要靠农民,农民集资大概5000万,贷款3000万,其他土地批租。政府要提供公共产品,不是去帮他建,不是代替他。每人至少60平方米,我访问了一个五口之家,300平方米,现在住了180平方米,还有120平方米出租,他的生活很富裕了。 (2006-02-18 10:04:41) [高尚全]: 因为它是一个城郊,有这个条件,土地可以批租。所以,他可以建。我们中国的城郊,各个地方千差万别,你不能一个模式,所以我们建新农村要多种模式,不能一个模式。 (2006-02-18 10:05:49) [高尚全]: 第五,要更多地关注失地农民。城镇化以后农民失去土地了,失地农民是最大的困难群体,他们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处于困难的状况下,这方面要解决,不光是社会稳定的问题。 怎么解决呢?第一,给农民的补偿要补足。现在补不足了。第二是尽量减少征地的范围。第三采取其他更有利于农民的办法,比如说苏州实行股份制的办法,土地入股,然后征地以后作为股份投入,一个农民一年可以存到八九千块钱,买断了以后就不行了。第四政府要打破土地垄断市场,不要政府官员一批就行了。关于失地的农民,这些弱势群体,要特别关注。 (2006-02-18 10:06:15) [高尚全]: 第六,要建立城乡协调机制,要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民的长效机制,光是短期的不行,要有长效的机制。 (2006-02-18 10:07:30) [高尚全]: 第七,要政府转变职能,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在建设新农村当中,城镇化当中,政府的职能到底是什么?政府怎么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服务?它的服务职能是什么?怎么建设服务型政府呢?我概括了三条,一要解决一个矛盾;二是搞好两个服务;三是创新三个理念。解决一个矛盾,当前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政府要在财政上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这叫公共财政。政府财政不是去搞项目建设,我就是要搞服务,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补偿。为什么提到这样的高度呢?因为这样就使得我们的政府的注意力和财力集中到这里,不能政府搞GDP,搞形象工程,这样就可以升官了,在干部考核制度上要有一个转变,不是考GDP增长多少,形象工程搞了多少,而是看你服务搞得怎么样。 (2006-02-18 10:08:12) [高尚全]: 二个服务:政府要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让老百姓在起跑线上都能够公平竞争。现在有不公平之处,有的享受义务教育,有的没有,有的有公共卫生,有的没有,所以要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这对我们社会更加公平都有好处,因为在起跑线上不平等竞争,是不公平的。二是要为人类全面发展提供服务,人类全面发展一是物质上的需要,另一个是精神上的需要,包括刚才说的社会保障,公共医疗等等。 (2006-02-18 10:10:21) [高尚全]: 创新三个理念:一是老百姓和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我们过去把两个主体颠倒了,政府作为创造财富主体了,把老百姓,纳税的钱集中起来,然后投入,国家投入以后,老百姓不仅没有得到回报,而且还要补贴,这种体制不能继续下去了!老百姓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浙江的现象可以分析一下,为什么浙江人多地少、国家投入少,他的经济发展却跑在前面?为什么人们的财富、创造富裕的水平在前面?为什么社会那么稳定?因为老百姓是创业的主体。在浙江搞“法轮功”很难的,因为大家都创业了,哪有时间练“法轮功”呢?没有。所以,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老百姓是创造财富的主体。 (2006-02-18 10:11:28) [高尚全]: 二是非禁即入的理念,凡是法律不禁止的大家都可以进入。过去计划经济的理念是什么?凡是老百姓要做事情,都要经过政府批准,两个不同的理念。既然要让老百姓来创业,使农民来创业,凡是法律不禁止的,老百姓都可以干。如果这个空间不打开,还要政府这样批、那样批,创新就没有空间了。 (2006-02-18 10:13:03) [高尚全]: 三是政府只能干法律允许的事情。这就是依法行政,政府不能有随意性,不能一会儿让农民种树,一会儿种草,一会儿又种粮。你一定要依法办事、依法行政,这样,“无限的政府”变成“有限的政府”,而且变成职能政府了,有了监督了,效益可以提高,腐败减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想到了七个问题,提出来,可以供大家讨论。 谢谢大家! (2006-02-18 10:14:02) [主持人]: 谢谢高尚全先生! 高先生刚才非常清晰地描述了中国最高层对于城镇化的思路演进的过程。 下面请香港特区政府顾问曾德成先生演讲,他的题目是“从珠三角城市群兴起看香港衍生的城镇化效应”。 (2006-02-18 10:14:57) [曾德成]: 刚才高会长讲的,城镇化一个考虑是解决“三农”问题,要让大批的农村居民转到城镇里面,解决“三农”问题。第二是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协调发展。 从根本上说,城镇化是由非农产业的布局拉动的。在古代有所谓“日中为市”,城市也好、城镇也好,就是那个市镇是为了交换剩余农产品,一个商业活动所产生出来的,在空间布局上发生的,以“日中为市”是农民步行的距离,早上出来,到中午能交换到农产品,晚上再回去,步行的距离决定了市镇的距离。 (2006-02-18 10:15:43) [曾德成]: 研究城镇的大市,费孝通先生八十年代研究了苏南的乡镇企业,他很高度地赞扬离土不离乡的方式,就是在小市镇里发展乡镇企业,那个产业是乡镇企业。乡镇的距离跟乡镇企业的距离,费孝通先生说,就是农村居民骑自行车所能覆盖的距离。 (2006-02-18 10:17:26) [曾德成]: 八十年代以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刚刚迎接了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大趋势的浪潮,外资进来了,港资进来了,主要的产业是三资企业。我们国家发展的很快,现代化交通工具发展很快,那时候就不是农民“离土不离乡”了,出现了民工潮,既离土又离乡。在珠江三角洲,港商投资很多,民工来自四面八方,有四川的、广西的、湖南的,都到珠三角去,结果珠三角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个城市群,在珠三角那里兴起。 珠三角的城市群形成了,跟长三角的城市群两相辉映,是很明显的。珠三角城市群除了香港、澳门以外,大的城市有九个,包括广州、深圳,中等城市11个,设市的城市23个。据广东方面的统计,除了香港、澳门以外,珠三角城市化的水平达到了72.7%,据说到去年底已经到80%。 (2006-02-18 10:1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