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他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四个重大转变”,即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这些重大转变具有鲜明的世界意义,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实践来看,为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实现公正平等的全球环境治理新秩序注入了强大动力。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要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国际传播议题的叙事能力,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及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突出成绩,讲好中国绿色故事、讲明中国环境道理,在生态环境领域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大国形象。
着力坚持战略思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既要善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历史主动、坚定战略信心,又要善于在复杂国际政治格局中葆有历史耐心、秉持战略定力。要看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立足国内可持续发展,又放眼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根本上扭转了过去在生态环境领域国际话语权弱势、制度话语权缺失、学术话语权边缘化的被动局面,为思考人类发展问题提供了全新视角。这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中国同世界关系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变化,着眼于生态文明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最大公约数,持之以恒、深耕细作地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也要看到,坚持绿色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是长时段的动态历史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中国建设坚定执着的战略思考,坚持胸怀天下,通过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实现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推动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还要看到,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会遇到各种矛盾问题,但我们有强大的制度优势和综合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着鲜明优势,要不畏西方话语霸权,坚持自信自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充分展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强大软实力。
着力把握系统完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整、开放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形成过程,同时必将随着时代发展进一步完善。为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不仅要注重传播“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核心理念,同时要防止碎片化传播,注重对这一重要思想的体系化研究、整体性传播。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一重要思想的国际传播上首先练好理论“内功”,深入理解其鲜明的时代性、系统性、思想性和创新性。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围绕“十个坚持”,讲清楚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历史依据、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宗旨要求、制度保障、全球倡议等,充分彰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厘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敢于讲、善于讲、能讲好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要义、体系框架,在国际传播中做到有力破解西方生态环境理论的逻辑困境,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增加核心政治话语的供给,积极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的重要论述的研究阐释,从人类进步、世界变革、时代发展的大潮流出发,深化研究这一重要思想的重大思想观点和理论成果的世界意义。
着力彰显文化底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深厚的实践根基、丰富的文化底蕴,其国际传播不仅应突出这一重要思想对中华传统优秀生态文化的创新转化,更应突出这一重要思想对国际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国际生态环境理论等的反思镜鉴。比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并予以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胞物与”等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文明新理念,使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生态文明领域践行“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这就要求我们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寻找和搭建更好的文化载体,打通跨文化传播“最后一公里”。又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深刻反思西方传统现代化模式基础上,跳出了西方环境理论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窠臼,站在人类命运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讲清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何借鉴了西方有关发展理论、生态环境理论所蕴含的合理成分,并在克服其思想局限性中实现了理论超越,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
着力转化话语表达
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要注重讲好道理学理哲理,把政治理论话语转化成科学话语、学术话语以及大众话语,转化成国际共通的话语表达,把中国绿色故事融入世界生态故事的讲述中,真正让世界读懂中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综合性理论体系,这要求我们既善于运用科学话语和科学逻辑传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又善于运用学术话语和学理逻辑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要义,为这一重要思想的国际传播提供坚实学理支撑。用好科学话语和科学逻辑,就是突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含的系统生态学原理,以科学事实为依据,主动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环境治理议程有机融合,用国际共通的话语体系、叙事方式阐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的具体行动和取得的积极成效,注重在“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倡议下推进生态文明议题国际传播。用好学术话语和学理逻辑,就是通过多学科、跨学科的视角,更好调动相关学术学科资源支撑这一重要思想研究,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学、生态政治学、生态社会学、生态哲学、生态文学等交叉学科建设,积极建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特点、符合学术研究范式的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学,力求推出能够在人类生态文明史上留下印记的标志性成果。此外,还要把握好普遍性话语与特殊性话语的关系,注重突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内蕴的人类共同价值,让国际社会认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世界范”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和接纳其独特的“中国味”。
着力区分传播对象
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不仅要继续利用国际峰会、国际学术交流等契机加大这一重要思想的传播力度,而且要着眼分众化、差异化、精准化,由“内外有别”走向“外外有别”,针对具体国家、国际机制及国际受众等设置传播议题。其一,根据区域国别开展重点传播。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模式的国家和国际实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应在全球范围内统筹布局,突出重点国家和地区,深入开展区域国别研究,注重加强对全球南方国家的国情调研,逐步形成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方位综合研究以及完整认识,在此基础上做到生态文明传播“一国一策”“一地区一策”。其二,针对全球环境治理机制开展专题传播。加强对全球环境治理制度体系中相关国际组织、国际论坛、国际倡议、国际标准等平台机制的研究,积极参与在各机制框架下的环境与气候治理,针对不同合作机制的治理模式和治理规则,做到“一制一策”,进而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秩序中彰显中国智慧。其三,围绕国际受众开展共情传播。增强受众意识,深入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群体特别是青少年、中间阶层的文化心理和接受习惯,结合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热点和实际需求,在传播方式、内容、渠道等诸方面进行个性化安排,善于运用云南大象北上迁徙等小故事小案例,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富有创意的行动倡议。
着力运用技术赋能
当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成为新闻舆论“主引擎”和“新变量”,为国际传播带来新的变革和机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要用好数字技术赋能,既适应数字化技术高度“去中心化”、沉浸性、交互性等特点,又加强技术研究与运用,通过加强平台建设、精选话语符号,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战略传播体系。一是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与媒体有效融合,根据受众对新媒体内容分众、垂直、精准的需求,加大视觉化、社交平台化的力度,促进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的立体化、多样化、动态化。二是积极搭建数字化生态文明外宣平台,把全媒体传播作为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重要一环,构建具有感召力、创造力、公信力、亲和力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提高信息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探索建立国际传播多元主体间的高效融合传播模式,鼓励支持国内数字传媒企业“造船出海”,开拓国际市场,拓展海外受众。三是开发打造数字化国际交流项目和产品,从不同视角透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发掘和传播生态保护过程中的中国故事、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及其世界意义,增强受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使国际用户“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作者系中国政研会副秘书长)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4.07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福缘门路甲一号达园宾馆·汇缘阁
邮编:100091
电 话:010-62529899
传 真:010-62528966
电 邮:cssm896@163.com
杂志投稿:zlyglwk@163.com
网 址:http://www.cssm.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