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500 次 更新时间: 2024-02-01 13:37:27
当前位置:首页 > 田野调查 > 阅读文章
吕德文:调查研究得“说人话”
·吕德文
标签: 调查研究

一、用心

无论是研究者还是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要的就是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具体问题。怎么样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具体问题呢?就是用心。所谓用心,就是跟基层干部、群众打交道,跟他们交朋友。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就不用担心得不到这种真实的信息。

我们团队做调研,基本上都处于“风尘仆仆、马不停蹄”的状态,不是在调研,就是在调研的路上。但是我们很多学界同仁、领导干部甚至包括记者都觉得调查越来越难。因为基层不欢迎,干部群众不说真话。但我们几乎没有遇到过这种下不去、不受欢迎的困扰。

经常有人问我,你怎么每一次下去都这么容易呀?我想了一下,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甘当小学生。学者下去调查,没有多大的资源,也没什么权力,不可能给别人带去什么好处,也没有权利让人配合。但我们是一个学习者的心态,基层恰恰欢迎这些“学习者”。基层是希望学者、记者和领导去了解真实情况的,这是一个真实呼声。但是基层害怕反映了真实情况后被当成一个负面靶子,被问责,所以基层不敢说。如果我们以学习的心态,以平等之心下去调查,只是客观呈现实际情况,并谦虚地分析问题,把调查研究当做一个科学活动,对事不对人,就不存在不愿意讲的问题。

我做了这么多年的田野调查,最大的成就感并不来自于产生了多少理论成果,产生了多少社会影响,而是获得了许多基层干部群众的信任。每到一个地方调研都会结交不少基层各行各业的朋友,经常有从事一线工作的朋友和我交流情况。所以我自己的日常也成了田野,习惯了在日常中观察、讨论、思考和写作。

只要我们身体力行,持之以恒,就必然会获得基层的信任。一次调查有困难,就开展第二次、第三次,只要成功了一次,示范了一次,大家的信任感就会增加一次。最后大家发现这人还是很务实的靠谱的。由此大家就可以说真话,我们获得的信息就会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有层次,调查研究工作也会比较踏实。

但凡是用了心的调查研究,大家都不想玩虚的,否则我们自己都于心不忍,群众更是反感。调查研究其实是有口碑的,只要我们真的是在做调查研究,长期不断积累,就会形成非常好的声誉。这个声誉,对学者来讲,就是学术声誉;对官员来讲,就是官声;对记者来说,就是公信力。

所以,用心调查,秉持平等之心去调查,珍惜自己的声誉,就会形成正向循环,做到这点并不是特别难。

二、亲自

怎样解决调查研究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我觉得关键就是“亲自”。

我看各级领导干部的文章,感触颇深。但凡是生动活泼且有思想的,基本上都是领导干部亲自写的,再不济也是其讲话整理出来的。但凡是八股文,讲究修辞,装腔作势,一堆大词却毫无内容的,基本上都是秘书的“杰作”。领导人开会只会念稿子,已经听不到人话了。记者报道不敢写自己想写的,只会粘贴复制别人准备好的通稿。学者写文章也全是学术八股,或是政策报告的翻译筒。凡此种种,都是缺了“亲自”,让他讲他也不敢讲。

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记者亦或是学者,如果想了解某一件事情,最好不要拜托别人去,秘书、实习生和学生,都只是辅助作用,我们自己得亲自调查、亲自研究、亲自写报告。这种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结果出现了诸多形式主义问题,调查研究成了扰民和折腾基层。很多领导干部自然而然把调查研究当做一件任务来做,顺其自然地安排给了下属。于是,出现了几种调查方式:

一是甩锅式的调查研究。最怕的是调查研究还没开始,报告提纲就列好了,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四级标题都写好了,甚至每一部分要多少字数,多少案例和数据,都有要求。提纲发给基层,把内容填进去就完了。

甩锅式的调查,既没有调查,也没有研究,简直就是打着调查研究的旗号在玩文字游戏。上级只作文字统合的工作,基层只是被动提供资料,有结果,没有过程,领导甚至都不同基层见面。

实际上,调查研究最重要的是恰恰是调查者和被调查者面对面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围绕资料的密切交流,同样一个现象,同样一个数据和资料,站在上级的视角以及站在基层的视角,会有不一样的解释。因此,调查研究的关键不在于资料,而在于观点,在于对资料的理解。

二是布置任务式的调查。领导干部领了一个课题,轰轰烈烈组织了一个课题组,自己当组长,次要领导当副组长,科员和下属单位的“笔杆子”,成了课题组成员。最后发现,真正干活的还是那几个小兵。

大兴调查研究的功能之一便是教育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接触基层、接触群众,接接地气,对自己掌握的权力有敬畏之心,决策就更科学。但如果领导干部从调查者转变成调查的指挥者,就会产生反功能。

三是委托式的调查。“第三方”泛滥已经成为基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根源。在学术界,很多科研课题的主持人成了“老板”,众多小学者成了学术民工。很多媒体也热衷于为各级政府包装经验,成了文化传媒公司或智库,客观的调查报道是不存在的,利用版面和宣传阵地赚钱是真的。很多政府部门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购买所谓的智库成果。

很多公共服务是适合购买服务的,比如市政运营。但大多数公共服务尤其是关于群众服务以及基层治理的工作,是不适合的外包的。毕竟,治理过程既是服务过程,更是一个政治过程。具体到调查研究,借助“外脑”是一个漂亮的话术,如果自己没脑子,就会被“外脑”给带偏。政府不能成为雇主,领导干部不能没有脑子,调查研究其实是让领导干部变聪明,接地气、有判断力的不二法门。

三、让人说话

调查研究要鼓励百家齐放、百家争鸣。什么意思呢?

今天,我们面临了一个巨大挑战——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高度同质化,且无效信息越来越多。机构媒体的报道八股文盛行,千篇一律很少有信息含量。自媒体群魔乱舞,全是无效信息的干扰。学术研究报告也是八股文盛行,但凡是有点观点和发现,都要尽量磨平,就怕被人抓住辫子,外审不通过。政府部门的调查报告四平八稳,就怕写错一句话,然后就得罪了某个领导,得罪了某个部门,怕引火烧身。

调查研究还没有开始,就想着报告出来以后会产生什么影响。最后发现,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调查,了解到了非常多的基层实际,也接触了很多矛盾,但是这些实际情况和具体矛盾都没有在调查报告里面体现出来。调查报告埋下了很多伏笔,不仔细看还不知道,一讨论别人都了解情况。大家都在回避矛盾,回避问题,是为什么呢?

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写调查报告的人思想包袱太重,怕写出来的东西给自己带来麻烦。经常有人问我,我写的某某文章有没有引起麻烦?我说没有,从来没有。有些文章被批评的地方会有不满意,这是真的,但他们从来没找麻烦,事后都相互理解。我们做调查研究,最值得期待的结果不就是要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进而促进问题的解决么?如果只是自娱自乐,那确实没有必要浪费时间精力去调查研究。

当前是有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空间的。前提是,我们是做真调查,做真研究,表达观点是真为社会进步,为国家民族富强。大兴调查研究,本身就是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表现,其初衷就是要形成上下级之间,干部和群众之间充分平等交流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党内民主风气。

调查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得让人说话,得让调查者实事求是地了解情况,被调查者能够实事求是地汇报情况。调查研究首先是一个科学活动,不要有太多的政治正确——只讲观点,只讲立场,但是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是不够的。

有些调查,一接触到具体矛盾就回避,只用大词盖过去,小心谨慎,只讲好的、不讲差的,或者只是附带讲一点矛盾和问题。只调查,不研究;只研究,不解决问题;哪怕是解决问题,也是轻飘飘的,只解决细枝末节的问题,这些都是不够的。

(吕德文,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来源:“新乡土”微信公众号



■ 本文责编: admi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