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380 次 更新时间: 2023-12-31 13:57:50
当前位置:首页 > 战略思维研究 > 阅读文章
孙锡良:“打了就打了”与“败了就完了”
·孙锡良
标签: 战争

自古战争从来不断,打仗是保护生命、保护领地、保护尊严一种必要手段。要做到以上三个保护,仅靠卑贱求和是靠不住的,如果内心懦弱地接受苟活恐怕不会延续太久,懦弱者只能偶尔被同情,不会持续被尊重。

人类世界至今仍是用两种思想应对生存:一种是“打了就打了”;一种是“败了就完了”。前者,是强者思维和强者的选择。后者,是弱者思维和弱者的选择。作为大国、真的强国,它一定会选择前者,尤其是在自身权益受到伤害或者有被伤害的可能性时,绝不会被动等死。作为弱国或心理上的弱者,通常会选择后者,即使已经成为受害者,也因为害怕可能存在更大损失而放弃捍卫利益。

国家大,不一定就有强者思维;国家小,也不一定就是弱者思维。有些大国经常被其它大国或小国欺负,并且还能找出许多被欺负的合理理由。满清王朝晚期的一系列失败就是这种思维的结果,精英们都为失败找够了合理理由,让它有“败得合理”的脸面,并把败军之帅李鸿章描绘成了“重臣”、“能臣”和“功臣”。

强者,有可耻之处,那就是可能出现可耻的侵略战争和霸权行径。弱者,也有可耻之处,就是总能为自己的懦弱和失败找到理由,习惯为羞耻涂指抹粉。

如何看待人类世界仍然盛行的“打了就打了”?不妨从“二战”之后说起。

英国一直被认为是没落的帝国,是靠跟着美国混日子的伪大国。按理讲,这样的国家一般不轻易言战。然而当事关国家主权危机时,这个所谓的没落帝国却没有一丝含糊,绝无没落心态,它仍然选择了打仗。马岛,阿根廷以为自己离得近,可以通过军事占领获得。不过英国没有患得患失,13000公里的距离它怕吗?不怕。打输了怎么办?这种问题只有中国精英才会问,英国人没有这种恐惧,无论什么结果都得打,不打那个岛就是阿根廷的,打了或许还属英帝国。

美国就更不用讲,它想打的战争全打了,只要自己能给自己找出开战理由,不用全世界认同,亚、非、拉、美、欧都打了个遍。大大小小,不少于三十场大小战争都由它挑起。有人说,美国强大,别人都不是对手,所以它才那么胆大。错,打仗仅仅只是打得赢打不赢的问题吗?绝对不是。如果只是实力问题,大国早就可以解决自己的全部争议问题和整合问题。“敢不敢打”有时比“打不打得赢”更具指标性意义。抗美援朝,谁能确定解放军就是美军的对手?

美国的过人之处是:打了就打了,需要打时,我就必须打。这种“敢打、必打、真打”的决心让很多面上的敌人或潜在敌人都有压迫感和恐惧感,因此美国获得了超额的“对手让步利润”,你让着我,我自然获利更多。

俄罗斯打乌克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就一个理:你乌克兰想害得我不舒服,我首先让你更不舒服,你想做我的敌人,那我就成全你。打了也便打了,被很多人瞧不起的没落俄罗斯没有畏首畏尾,如果它今天害怕美国介入,明天担忧北约群狼,后天又担心经济制裁,那它就永远不敢动手,就会永远被乌克兰牵着鼻子走。可是俄罗斯没有那么多的想七想八,趁我还能打的时候,必须得打,不打,就被恶心者吃定了。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从正义讲,从感情讲,我肯定同情巴勒斯坦。然而,人类的同情永远没有实质决定性作用,真正的强者经常有很强硬的内心。巴勒斯坦人为了生存而选择反抗以色列去打仗是对的,以色列强硬反击哈马斯从自己角度看也是对的,并且它已经到了随心所欲的打仗状态,对世界的任何声音都可以假装不理。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强者,因为它有“打了就打了”的心态,亡国也要打。

“打了就打了”有时是正义的,也有时是邪恶的,自卫时是正义的,侵略时是邪恶的。不管哪一种,从整体上更有利于保护自己的利益。

如何看待许多国家仍然盛行的“败了就完了”?

不清楚是什么时候起,国内相当多精英开始抱有清末儒生一样的思维,只要一提强硬反击敌人,只要对美国的霸权有所表示,只要对群狼有所反制,就有人出来叫嚣:千万别鲁莽,千万不能打仗,千万不能落入对方圈套;打仗,中国就要退回到几十年前,打仗,就要回到解放前,打仗,会像清朝一样亡国;生活越来越好,干嘛还要打仗?

韬光养晦养出“败了就完了”的懦弱思维,害怕因为打仗失败而完蛋,由此展延,又衍生了另外两个问题:可以用经济和主权换取和平就换取和平的思想;能够用时间拖延换和平就尽量拖延的思想。

精英们时刻提醒“败了就完了”的历史依据是什么呢?  主要集中为以下事件:鸦片战争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又败了;甲午战争也败了;对八国联军之战还是败了;东北抗战败了;对日全面抗战主要战争都败了。换句话讲,在1945年以前的一百多年,中国就只有一个“败”字,这些可耻的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也成了“败了就完了”的最有力证据。

然而,这些精英并不去深刻剖析为什么“总是败”?真是落后才导致挨打吗?难道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清政权的腐朽吗?全世界最多人口的国家在自己的土地被一小撮人欺负得像条狗,岂止是实力可以解释得通的理由?你就是用锄头对付敌人,只要足够勇敢和智慧,都不至于败得那么惨和那么持久。

精英们找证据喜欢只找失败的证据,而不喜欢找胜利的鼓舞人心的证据,甚至还要反过来污蔑胜利的战争,比如朝鲜战争、对印战争、珍宝岛战争、西沙海战。他们宁可美化失败的李鸿章,也不愿意歌颂打出国威、打出民族尊严的抗美援朝英雄,沈志华、高华之流还无耻地借细微事件抹黑抗美援朝。

为什么?归根结底只有一句话:投降精英本质上都是洋奴,为了继续当洋奴,必须持续性地给国人灌输“投降有理”的理论,只有投降才能有和平,只有投降才能赢得生存空间,只有投降才能跟着美国过上美好生活。

如果“败了就完了”是一种合理的理论,那坚持这个理论之后会出现什么结果?因为怕失败,所以永远不能打仗,领土、领海、领空是不是会不断丢失?你怕,敌人未必都怕,它们一点点蚕食怎么办?孤悬在海中的那个大岛是不是就在这个漫长的等待中离中国而去?假如以为失去一些小的、外围的空间不影响我大中国本土,那是否意味着本土利益能永久得到安全保护呢?让出了外围,敌人就不觊觎内部了吗?如果你还是“败了就完了”的思想,人家是不是还要继续挑衅呢?怕败,是不是还得继续让下去?是不是还得继续等下去?为了不出现所谓的、想象中的“大倒退”,我们就必须死死坚守不打仗的决心?

“败了就完了”的思想正在越来越多人头脑中扩散,简单点讲,就是投降思维在扩散,再往大点讲,就是整个民族的灵魂在堕落,整个民族的脊梁在萎缩,最后会在无尽的等待中消亡。

打仗,不是咱自己想打,在没有条件时咱不能冒险送死,但能打的时候畏惧打肯定不行。当你有条件捍卫主权利益时,不敢打,那就必然要丧失更大的利益。“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核心是“打”字,你不敢打,只敢举着拳头,那百拳还是敢朝着你头上打,伪装的“举拳”是骗不过天敌的。

到底选择“打了就打了”还是“败了就完了”?关键不是精准核算实力和时间点的问题,完全是精神和决心的问题,战争其实并没有胜负精准点,完全由核心利益的必要性决定。你的核心利益已经被侵害,无论如何,你只能选择“打了就打了”,失败也要打,不打,你怎么知道一定会失败?在家门口还那么怕失败,所谓的“虽远必诛”谁会相信?

败了就真的完了吗?中国不是有胜败乃兵家常事之说吗?一仗打败了,整合力量继续再打就行了,敌人难道不受重大损伤?如果说在有核武器和强大火箭部队作依靠的情况下,还能败到敌人不害怕的地步,那绝对不是实力所然,绝对是心理性恐惧疾病,是李鸿章式的习惯性投降所致。阿富汗跟美国比,谁强谁弱?美国轻易就打了胜仗。然而塔利班没投降,坚持消耗美国,最后的结果是美国被迫灰溜溜逃跑。越南也打不过美国,但最后被迫撤走的还是美国,越南死活就是不投降。

如果中国有“打了就打了”的决心,美国就会有“败了就完了”的担忧;如果我们坚持“败了就完了”的思想,美国就越来越坚持“打了就打了”。这也是心理战的一部分,美国吃准了中国公知精英的惧战,更吃准了中国富人的守财忧虑,认定中国人从精神上已经放弃打仗,故而得寸进尺地挑衅中国。

在咱家门口打仗,在咱家里面打仗,咱还吓得瑟瑟发抖,那还有什么资格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不叫屹立,那叫跪和于世界。生活好了就不能打仗了吗?美国人生活不好吗?为什么它那么爱打仗?为什么它不怕牺牲?为什么它不怕影响美好生活?为什么它还要让那么多美国大兵到全世界送死?

很想对那些投降公知讲:不管你讲出多么动听的理由,只要坚持委屈求全,不打仗,你也必将迎来失败。不打仗,你也一定会完蛋,老虎绝不会放过嘴边上的绵羊。

敢打,才有胜利可能,敢打,才有立足可能。中国是大国,主体民族是有远古历史的大民族,必须坚持“打了就打了”,绝不能有“败了就完了”的懦弱思维。中国人要多崇拜那些英雄,多崇拜那些胜利者,不要沉迷于研究那些失败者重臣,绝不要把那些靠“失败有理”塑造出的伪英雄当作人民利益的守护人。

普通网民,一般国民,要通过学习识破投降派的语言陷阱,比如,文人近些年对李鸿章的恶心追捧,什么“年少不知李鸿章,年长方知李中堂”,什么“中堂何曾负天下,万千史书尽负他”,等等。这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语言陷阱,到中年了,到老年了,如果还骂李鸿章,就证明你没读懂李鸿章,就显得你很没文化,就显得你不懂历史,它让很多人感觉“我只有承认李鸿章伟大才算有见识”成为一种心理暗示,否则就太随众而缺了个性。这个语言陷阱很深,影响极深,投降文人为所有卖国贼和汉奸翻案都爱用这一招,用“反向见识”逼你承认他说的才是真理。

中国选择“打了就打了”算不算好战?不算,自卫之战永远不算好战。长期坚持“败了就完了”,民族身上最后仅存的一点血性也会丧失殆尽,一旦全民族失去血性,今天不挨打,迟早还要挨打,我们不挨打,子孙一定要挨打,逃不掉的。强国打你,弱国也会打你,一条狗都会咬你。

中国人,请记住!只要还有最后一滴血,也必让它保持血性,不能让它像一滴红墨水!

来源:红歌会网



■ 本文责编: admi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