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633 次 更新时间: 2023-09-16 08:04:13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文明 > 阅读文章
张再杰:走出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
·张再杰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同时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我们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引。贵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系统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

污染防治和扩绿增绿共同发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体,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长江和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贵州生态环境具有特殊性和脆弱性,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既要采取有力措施治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又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体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贵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促进污染防治和扩绿增绿协同发力。一方面,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持续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完善城市空气质量应急管控措施;实施长江经济带“三水共治”,深化河(湖)长制,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统筹黑臭水体治理;加快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严格管控重污染耕地用途。另一方面,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等生态安全核心区域生态修复,实施重要河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在植树造林的同时,发展生态产业、生态旅游业。新时代的多彩贵州,以系统观念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让青山常在、空气常新、绿水长流、土壤常净,绿水青山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也进一步筑牢了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共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高水平保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高质量发展依靠高水平保护得以实现,进而助力高水平保护。从根本上讲,二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贵州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充分利用优良生态环境这一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一是在绿色农牧业上,树立大食物观,充分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果蔬、中药材、茶叶等山地高效农业,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二是在能矿产业上,强化资源的科学利用、循环利用、低碳利用,持续推进“富矿精开”,在提高能矿产业附加值的同时大幅降低生态环境压力。三是在特色制造业上,充分发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优势,加快数字化利用,大力实施产业数字化,推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着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推进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型。四是在绿色服务业上,依托良好自然生态和原生态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旅居、现代康养等山地特色服务业。通过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使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共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同时要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强化制度执行,基本建立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保驾护航。深入开展绿色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大数据建设、生态旅游发展、绿色绩效评价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创新试验,多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比如,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探索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开展生态文明评价考核;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构建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大生态环保格局;等等。又如,率先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层面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颁布实施30余部配套法规,充分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同时,着力把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比如,“垃圾兑换超市”在许多地方开起来,从“一路走一路丢”到“一路走一路捡”,从乱扔乱堆到懂得分类,在把垃圾兑换成绿色积分的同时,生态保护意识也不断提升。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在人们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推动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美丽中国建设汇聚起强大合力。

(作者为贵州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来源:《人民日报》2023年9月15日



■ 本文责编: admi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