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619 次 更新时间: 2023-04-29 10:55:00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文明 > 阅读文章
王磊: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
·王磊
标签: 数字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

数字化和绿色化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趋势,两者相互协同、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要求到2025年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作出的重大部署。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引,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发展方向,加快推进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有力的数字化支撑。

深刻领会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深入推进绿色智慧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体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转型,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资源利用科学性,更好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日益创新突破,推动全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生态文明领域也是如此。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用数字技术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支撑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准确把握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

多年的实践证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支撑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以及创新绿色低碳产业模式、推进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为生态治理全流程提供支撑,让精准识别、实时追踪环境状态,及时研判、系统解决生态问题成为可能。但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刚刚起步,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例如,生态环境数字化基础能力薄弱,缺乏全方位、智能化、精准化的生态系统感知能力;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体系还不够健全,数据孤岛现象依然存在,数据要素在生态保护和治理中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业务、技术、数据融合不深,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不足。

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重点、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强化数据赋能、强化创新引领,以数字化引领绿色化、以绿色化带动数字化,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数字化信息化体系,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强大支撑;加快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生态环境治理新应用、新模式、新形态,助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创新变革优势,对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流程再造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破解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难点,促进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健康发展;运用数字技术提升信息流动沟通的双向交互性和透明度,促进多元主体间互动和比较优势发挥,赋能生态治理创新,建构开放、透明、共治、共享的生态治理体系。

加快推进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亟须将数字化手段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加强生态环境数据共享和利用,创新推进生态环境智慧治理,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

第一,以数字化赋能生态环境智慧治理。

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坚持生态文明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建立标准统一、科学合理、全量覆盖、动态更新的全国生态环境一体化政务数据目录,提升数据管理水平和数据质量。持续推进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水利、林草、气象、能源电力等数据资源整合和综合开发利用,打造全国生态环境领域大数据平台和信息资源中心。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提升生态环境统揽全局能力、监测感知能力、预警预报能力、形势分析研判能力、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监管执法能力,把数据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生态环境治理效能。以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为统领,打造平台化协同、在线化服务、数据化决策、智能化监管的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新模式、新形态,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助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构建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全面真实地反映自然资源现实状况和自然地理格局,为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耕地保护、审批监管等自然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支撑和保障。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加强三维立体可视化与分析应用功能建设,形成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自然资源管理、应用和共享服务机制。构建以数字孪生流域为核心,具有“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实现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赋能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

第二,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

鼓励重点数字企业率先实现低碳转型。以绿色转型为驱动目标,充分利用绿色技术与手段,对数字传感、传输网络、应用平台等进行绿色智能升级、过程控制优化、协同融合减排等升级改造,推动数字产业的绿色转型。根据能源结构、产业布局、市场发展、气候环境等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数据中心建设,推动数据中心、通信基站等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提升新能源应用水平。持续推动电子信息产品绿色制造和使用,引导数字科技企业零碳发展,促进绿色转型模式创新。

深入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行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以数字化赋能源网荷储协同为抓手,打造广泛互联、高效互动、灵活智慧、开放共享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智能电网建设。提升采矿、冶金、化工等生产过程绿色智能控制水平,建立数字化绿色化供应链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双化协同”综合试点,推动企业和园区低碳智慧发展。推动农业绿色产品研发大数据体系建设,打造数字化农业绿色供应链。

第三,倡导绿色智慧生活方式。

以数字孪生城市先进理念和创新技术建设低碳智慧城市,引领城市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支撑城市安全高效健康运行,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绿色发展。探索以多种方式支持低碳智慧城市建设,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构建城市运行绿色化转型监测体系,依托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碳排放感知、碳足迹追踪等数字化手段,开展城市重点行业、产业、园区等碳排放监测。

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全面倡导数字化绿色化生活,推动社区提升水资源、垃圾分类回收等智能化管理水平,鼓励社区建设智慧微网,打造绿色低碳社区。加快发展数字家庭,不断提高数字化赋能家庭生活服务水平。鼓励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为企业和群众开展绿色生产生活提供相应支持。以数字素养提升全民环保理念,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网络监督,共同维护绿色生活环境。

(王磊,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数字化工作部副主任)

来源:《中国网信》2023年第3期



■ 本文责编: admi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