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509 次 更新时间: 2023-01-11 14:25:35
当前位置:首页 > 战略思维研究 > 阅读文章
秦朝英:关于在黄河三角洲设立“生态文明特区”先行先试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建议
·秦朝英
标签: 黄河三角洲 生态文明特区

2012年5月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历史的拐点。历经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在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极大辉煌之后,盛极而衰,新兴的生态文明已悄然在世界范围内勃勃兴起。这就是中国发展战略当今面对的战略环境,也是人类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面对这一历史伟大转折,如何审时度势,主动把握,自觉在文明转型上先人一步,则必将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勇立潮头。

我国发展战略近三十年两头在外、依托外部国际市场、过分依赖国内紧缺而不可再生资源,以致形成至今的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等结构性矛盾和教育、医疗、住房等重大民生难题,必须积极实施战略转变,尽早对生态文明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的目标、途径、模式之战略设计、大胆推进和大力实践,在全球文明转型中捷足先登,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和先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对全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是关系中国乃至人类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历史留给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挑战与机遇。

从我国自然条件、历史人文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出发,我们认为,黄河流域具有的历史、生态和文明条件以及黄河三角洲独具的自然区位优势,是率先推行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主战场和突破口。

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不朽的古国文明。黄河百年来作为抵御外侮的军事天堑,除了几座水电设施,流域有75万平方公里和占全国人口总数1/3的4亿3千万人口,包含我国中央地带9省区诸多生态自然区域,少有工业化开发的痕迹和大的工业化利益集团的阻碍。五千年黄河文明的发展演化过程,也是中华大地从没有发生宗教战争、四大古文明唯黄河文明独存、中华多民族能共同繁衍生息这些奇迹发生的必然过程。因此,黄河文明发展战略作为我国发展战略转变新的历史起点,具备有利的地缘政治经济优势,黄河流域既是可以轻装起飞、整装转型的地区,也可作为我国新的生态文明发展的中坚与核心,并能够极大地提振整个国家发展的全局。

黄河三角洲作为黄河出海口和我国最后一个尚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生态理念、新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可以在这里无障碍地展开,应当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实施的战略性首战地域,率先建立“生态特区”,实践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并溯河而上,牵引带动黄河流域9省38市和直接影响东北、华北乃至朝鲜半岛,为黄河流域和在全部国土上展开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摸索路子。

“生态特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不同于一般认识上的节能减排、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它意味着工业时代向生态时代、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深刻转变。需要摒弃工业文明的弊端,改变工业文明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依托的生产生活方式,避免工业文明过度城市化的发展,着眼资源循环节约、经济社会和谐、环境生态友好以及生产资料与生产关系重新布局的、促进新生生产力发展的路径,创立建设社会组织化程度较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消除三大差别的“五有”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社会(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我们认为,推进新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重在建立与上述目标相适应的社会形态、生产关系、产业布局、人文教育和德育建设等体系。比如:

生态人居:不再追求城市化规模发展,而是以现有乡镇为中心,依据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自然聚集形成城镇群、城镇带,走出一条新型生态城镇化的道路。这样既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非农择业,以农举业,也可避免人口大规模地转移流动,并由此形成新的社会基层组织和管理模式,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

生态战略产业:重点规划新兴资源、新材料、可再生能源和生态循环等产业。针对黄河三角洲独有的自然资源,尤其适合发展以微藻燃油为基础的生态资源产业,配套建立海水淡化、清洁燃油、农牧渔养殖、沼气发电、生物原料等生态循环产业体系,形成产业相互哺育、生态链条绵长、社会受益宽广的新的区域支柱性产业和为建立生态城镇、解决就业等提供良性条件。我们认为,若此产业经过三五年的发育、孵化和发展,能够全面推开,将能够较快地为我国探索出一条自主主导的战略产业链,从而革命性地建立未来的能源制高点,促使世界上最大的化石能源体系一步转型为最先进的生态能源构型。

生态文化体系:黄河流域是人文历史集中和文明积淀深厚的区域,具备发展现代生态文化独有的优势,依托出海口可以比较容易地发育发展具有民族特色、人文内涵、重大价值的一批战略性文化产业,并以此牵引相关文化产品和项目,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比如,可以在黄河出海口规划建设“九宫一殿”大型黄河文明文化工程,通过物化、具象、集中的建筑形态全貌地反映黄河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启示,以及黄河景观、沿河九省区三十八城市的人文风情。再如,可以依托孙子故里,建立孙子军事哲学和尚武文化传承体系,在特区打造全国体系最完善、内容最丰富、形式最独特、国民教育意义最大的综合性国家级军事文化工程,形成辐射国内外的黄河大文化产业和新的支柱性产业。建造这些黄河文明标志性工程,既彰显黄河文化,传承黄河自强不息、哺育众生的精神和博大情怀,有效消减当今社会奢世浮华的文化影响,又能够重振中华民族之魂和提振民族凝聚力,进而在提升国家软实力、影响全球主流价值观等方面起到独有的积极作用。

生态健康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民健康已成为国家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战略必须兼顾的重大使命。从国策的角度来看,保护人民安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就是建设祖国的第二国防。五千年黄河文明孕育的合乎天地人合一境界的中医中药,既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可以结合发展“生态特区”,着眼中华民族复兴与中国传统医药复兴的全局,依托国内外现有的名医名方名药,对传承与振兴我国中医药事业进行战略性规划和作出具体推进安排,率先在特区建立推行中医医疗、中医药种植与开发、中医药保健养生、中药保健餐饮、中医药人才培训、中医药文化传媒、中医药及配套项目的产业化,为民众构架中医医疗卫生保健养生体系和提供一种优化、有效、生态的中医药健康医保方式,建立新兴的全民全寿命健康管理模式。

建立“生态特区”推行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将会面临诸如新旧观念之间、新旧产业之间、新旧增长方式之间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也面临许多有待开拓、创新的领域,需要执政党审时度势,科学抉择并进行战略与战术规划设计和部署安排。为此,我们建议:

(一)关于特区的体制编制。建议特区以现行黄河三角洲为基础设立,由中央直辖或计划单列,并赋予相应的行政特权,以便于与中央国家机关的协调和与华东、华北、东北有关地区的协作,以及及时向黄河流域发展辐射。

(二)关于特区的建设方案。近几年来,我会围绕国家战略转型,对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了深入调研,初步提出了在黄河三角洲建设“生态文明特区”的设想,从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社会构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产业形态与布局、文明传承与社会管理等方面描绘了基本蓝图。建议中央关注并协调各有关方面统一行动,进一步完善提升现有规划,并按照总体规划、总体推进、切实可行的原则,尽快提出建设生态特区的方针、政策,编制生态特区建设方案,供中央决策参考。

(三)关于特区的推进问题。为尽早布局和展开工作,并从一开始就把握好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建议:一是筹集生态特区建设启动资金。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高级表现形态,是共产党人追求的重要目标。可以通过动员全党全民和动用中央金融资本、央企资产等方式,解决启动经费和其他重大投入问题。二是坚持民族资本的主导地位。对关系特区发展全局的如生态战略资源、民族文化传承产业等重大项目慎用招商引资,特别是应限制世界财团、工业发达国家的资本介入。三是尽快启动相关工作。生态特区建设是一项创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在于中央早下决心,避免争论和犹豫不决,大胆先行先试,通过较短时间的奋斗,建立起生态文明形态的雏形并不断深化和全面推开。



■ 本文责编: admin
□ 文章来源:中战会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ssm.org.c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