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2137 次 更新时间: 2021-01-04 15:14:01
当前位置:首页 > 《战略与管理》 > 阅读文章
【稿约】共同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大文章
·编辑部
标签: 稿约 生态文明建设

新时代,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间最宏大的背景,就是工业文明已走到了历史的拐点。

基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及对自然环境容量的过度侵蚀而一路高歌猛进的工业文明进程,越来越遭到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反制,发展已不可持续。由资本利益主导的工业文明社会,越来越走向寡头垄断和贫富两极分化,分裂、对立加剧,各类矛盾难以调和。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诉求,决定了我们必须开启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2018年5月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基于更多地对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注重产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互动,构建能融合不同国家、种族、阶层间共同利益的协作关系,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均置于一种新的文明范畴中。中华民族的前途,全球人类的命运,均系于生态文明的建设。某种意义上,它是当今最大的政治。

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历次向新文明的转型都是新文明在旧文明体系内发芽、生长、壮大的历史进程,是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生产力发生跃进时,就会导致生产要素的重组,产生新型生产关系,进而逐渐形成新的文明形态。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遵循同样的历史逻辑。

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前所未有的极大发展,使其必然地继续履行着为新文明奠基的历史使命。但同时,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也越来越危险地冲击着自然资源与环境容量的极限,反而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变得不可持续,直至危及到人类文明的存续。因此,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既要依托生产力进步的自然结果,也要依靠人类高度的历史自觉,需要经由人类趋利避害的主动建设,主动调适生产力、生产关系,才能走对方向。

要建设生态文明,就意味着我们要主动进取,规划、引导生产力向着文明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理论体系创建,到宏观战略布局,再到系列战役的组织实施,无一不需要我们付出大智慧。

新文明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引。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针对全球性挑战发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建设生态文明,是总的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统领性的战略目标。两者本质上都是人类共同的事业。理论上若不能讲清楚,就无法实现生态文明价值观的传播,无法赢得其他国家、民族人民的理解与信任,无法动员起更广泛的生态文明建设统一战线。

在生态文明总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战略之下的次层级上,我们需要审慎思考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军事等各领域的发展战略。而针对这些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目标的要求展开的调查研究、创新设计,既是意义重大的战略行动,也是一项体量极其巨大的学术工程。

然国家利益所需,民族前途所系,人类命运所倚,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责无旁贷。经学致用,为往圣继绝学,为后世立新论,是当代学者们的使命。

因此,我们决定在《战略与管理》上专门开辟一个新栏目——“生态文明建设”,诚心栽下梧桐树,唯望引得凤凰来。恳切期待全国各界学者们不吝赐稿,在此平台共商生态文明建设大计。从理论创新到战略谋划,从国家治理到产业策论,不拘一格,见仁见智,提出您宝贵的见解。

衷心感谢!



■ 本文责编: admin
□ 文章来源:中战会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ssm.org.c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