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54 次 更新时间: 2019-10-14 11:00:58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文明 > 阅读文章
王关区:加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草原和谐发展
·王关区
标签: 生态文明

草原生态文明是人们致力于促进人与草原和谐发展、草原资源永续利用、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过程中形成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的成果。草原的生态效能巨大,对于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加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探究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草原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模式,科学把握草原生态文明方向、普遍培养草原生态文明意识、大力弘扬草原生态文明行为、建立健全草原生态文明制度。

科学把握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生态文明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我国的草原牧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草原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保护草原、修复草原、改良生境为基础,致力于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推进草原区域的自然资源维护、利用、更新(替代)及监测、核算、评价等方式的转变,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持续、高质高效发展的路子。要加速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模式,以及适合于草甸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等不同草原类型的不同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重点研究草原牧区以草原生态为基础的湖、草、林、沙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问题,结合草原生态的特性及其结构、机制、功能、演替规律,创新、完善草原生态文明理论。

普遍培养草原生态文明意识。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理解、把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等思想精髓。树立草原生态文明的理念,科学、正确地认识草原具有的生态、经济、文化等多重功能与价值,并倍加珍惜、倍加维护,科学修复、有效拓展、合理利用,从而实现草原永续发展,使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效能及经济效能、文化效能得到充分发挥,草原生态系统结构有序、运行稳健。

大力弘扬草原生态文明行为。继续实施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及退耕还林还草等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强与改善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草原的修复、治理,要严格遵循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切合草原实际。有效推进草原绿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环保产业,逐步形成结构完善、协同高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高质量的草原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及现代经济体系。大力发展草原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运用草原生态学理论指导人们合理利用草原自然资源和草原环境容量,按照草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规律重构草原经济子系统,把牧草资源等诸多草原生态系统资源的综合利用节约利用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得草原经济子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草原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废物资源化、无害化,生产微污染甚至无污染,使得产业发展及经济活动生态化、绿色化、低碳化,生态建设及环境治理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从而有效保护、循环利用、不断拓展或科学替代日益稀缺的草原生态系统资源,推动生态赤字、恶性循环的草原生态系统向生态盈余、良性循环的草原生态系统转变。

建立健全草原生态文明制度。一是建立健全生态草业发展制度。在草原牧区发展一批生态草业户,以维护、培育天然草场和适度培植、发展人工草地为主业,政府或有关机构等根据维护、培植草场的效果、草地等级的变化情况即草原资源资产的增殖情况等给生态草业户发放一定的工薪报酬。二是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轮牧制度。继续推进草场合理流转和草原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入研究、探索现有草原“三权分置”及人均草场面积较小等条件下进行科学轮牧的技术与方法,倡导、鼓励、要求草原牧区合理轮牧,科研、技术、行政部门用技术、方法等支持、辅助轮牧,并对轮牧典型户、示范户给予奖励。三是建立并实施草原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参照国内外森林、流域等的生态效益补偿办法,按照草原资源、草原生态的本质特征,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效益制度。根据草原承包经营者等为有效保护、永续利用草原资源,为恢复、维持、放大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所作出的贡献,进行长期的生态补偿。按照牧户承包草原的面积与等级、草原生态效益的评估值等,每年给予一定金额的补偿。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本文责编: admi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