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748 次 更新时间: 2018-10-31 11:21:51
当前位置:首页 > 战略思维研究 > 阅读文章
秦永芳:试论毛泽东的战略思维
·秦永芳
标签: 毛泽东 战略思维

摘要:战略思维是毛泽东进行战略决策的主要思维方式,在毛泽东的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鲜活的个性魅力和中国革命建设的特色,使毛泽东的战略思维具有预见性、全局性、能动性、价值性、形象性鲜明的特征。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略思维科学方法。

关键词:毛泽东;战略思维:全局性

毛泽东被公认为20世纪杰出的战略家,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他凭借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纵横驰骋,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构思新奇的活剧。所谓战略思维是一种总揽和驾驭全局、照顾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和阶段、从事物的整体和过程出发思考和认识问题,以追求整体最优的思维方法。“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战略思维是一个出色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是领导者进行是战略决策的主要思维方式,领导的的决策水平和领导艺术往往取决于战略思维能力水平的高低。作为一位领袖毛泽东的思维大多数是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毛泽东思维艺术中的精华,在毛泽东的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毛泽东的战略思维对于我们更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战略思维水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毛泽东战略思维的特征

毛泽东作为中国大地上成长起来的巨人,他的战略思维是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鲜活的个性魅力和中国革命建设的特色,使毛泽东的战略思维具有预见性、全局性、能动性、价值性、形象性鲜明的特征。

(一)预见性。战略思维是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思维,这就决定了战略思维必须对全局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超前研究,必然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科学预见是战略运筹的前导。毛泽东曾被斯诺称为“窑洞里的预言家”,在毛泽东的战略思维中其英明的预见是十分突出的,成为毛泽东战略思维中的—个显著特征。

所谓预见性是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各种信息资料的研究,根据事物发展的逻辑关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找出事物链之间的因果关系,推测事物发展的未来进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古老名言,也是毛泽东高度重视和遵循的一个准则。毛泽东认为领导就是做群众的向导,他必然具有预测性。在党的七大上,他指出;“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我说不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叫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毛泽东深刻地阐明了预见和领导的关系。正因为预见对领导有如此重要,毛泽东在我们党的每一个紧要关头,常常把科学预见展现在人们面前。抗日战争初期,国内外对中国抗战的前途议论纷纷,毛泽东依据对中日基本矛盾特点的科学分析,拨开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迷雾,预言: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抗日战争要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毛泽东的这一科学预见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绘制了一幅夺取抗战胜利的导航图,指导中国人民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

毛泽东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它的预见大多是战略预见,即带有全局性和长远性战略问题的发展趋势及其未来结果的预先认识和判断。对于毛泽东非凡的预见能力,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革命运动要求它的领袖能够比旁人早一点看到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在这方面毛泽东很成功,所以他的追随者对他的判断力产生了极大的信心。”

(二)全局性。古语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战略是对事物整体和长远发展的谋划,如何从大局着眼,统筹兼顾是战略思维的关键一环。所谓全局是指事物的整体和过程,是事物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的统一。毛泽东认为领导者应该统筹全局,要研究带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问题,抓好战略决策。这是因为在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中,全局居于决定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问题,那就难免要吃亏。”在总结第五次反围的经验教训时,毛泽东指出:一着不慎,全盘输,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毛泽东妙计叠出,投下了一着着好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善于把握和驾驭全局,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1947年3月,胡宗南奉蒋介石之命,率领23万国民党军从南、西、北三面进攻陕北。而我军只有25000余人,而且装备极差,面对这种情况,我军最高首脑必须作出决策。作出了决断,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用延安换取全中国”。作为最高决策者的毛泽东,他把保卫延安的战斗与解放全中国的关系作了系统的分析,经过全面的综合分析,毛泽东认为从全国的战局的进展和敌我军事力量对比来看,暂时放弃延安无损于解放战争整个大局,现在敌人拼命要我们的延安,可以,我们奉送几眼窑洞,只要我们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就会收复失地,夺取新的地方。今天我们放弃延安,是暂时的,这意味着我们将来要解放西安,解放南京,解放全中国,用延安换取全中国,合算。在进行这一战略思维时,毛泽东着眼于全局,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正确地把握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三)能动性。中国革命所处的客观条件和毛泽东作为一位战略家所特有的胆识和自信的人格特征,使毛泽东的战略思维具有极大的能动性。高度强调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毛泽东战略思维中引人注目的一大特色。

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是人类特有的能动性。毛泽东赋予了能动性以完整的内涵:“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这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特点。”发挥自觉能动性毛泽东尤为重视要发挥人的干劲、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战争的胜负主要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努力。军事家不能超越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借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的威武雄壮的活剧来”。正是凭借这种能动性,在中国革命战争的不同阶段,毛泽东以“战略是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智慧和勇气,作出了一个个非凡的战略决策,并导演了一幕幕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人类战争史上的精彩活剧。

毛泽东战略思维的能动性在创造性方面表现得也非常充分。“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有非常不同的内容”。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根据当时的条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毛泽东大力提倡求实、创造、进取和超越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初期,作为党内最具独立思考品质的领导人,毛泽东向当时盛行的教条主义进行了勇敢的挑战。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国革命的胜利需要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他在实践中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实现了有机的结合。他针对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地断言:“中国的权力产生于土地之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留下了许多毛泽东的创造性思维的光辉范例。创造性是战略思维的根本特征,毛泽东的战略思维洋溢着鲜活的创造性。

(四)价值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价值,就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既来源于客体,又取决于主体的需要和实践要求。战略思维的目的就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战略方针,来实现战略目的,保证战略利益。目的和利益都是价值范畴,价值坐标规范战略思维的根本方向,战略决策的制定、战略途径、手段、方式的利用、战略的调整,都要对价值进行有效的分析。因此,战略思维必须具有价值性,在毛泽东的战略思维里,这一特征是十分明显的。

毛泽东一生多谋善断,作出了许多英明的决策。决策是一种自觉的、有目标的活动,是对众多的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以期最大效率、是最佳效果地完成预定目标。毛泽东每次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总是要对价值性进行权衡比较。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要不要出兵朝鲜,出兵会给中国人民带来什么后果?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经过慎重的分析,认为:出兵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不出兵,让敌人压制到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派气焰增高,对各方都不利。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经过这一价值分析,毛泽东果断地作出了出兵朝鲜的战略决策。抗美援朝伟大胜利的意义,证明了毛泽东通过价值分析作出的这一决策的英明。

毛泽东战略思维的价值性特别表现在人民本位性和人民主体性。毛泽东深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所以他始终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战略思维的出发点和宗旨,这是中国共产党力量的源泉和毛泽东能够取得成功的奥秘所在。

(五)形象性。一个外国人曾这样赞誉毛泽东:“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毛泽东是一个极具诗人气质的政治家。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并把这种想像力渗透到他的战略思维中,使他的“思”中“诗”。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力量大为削弱,在秋收起义后不久,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面对这种悲观的论调,毛泽东鲜明地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用极富想像力的语言作了精辟的比喻:“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充满激情而形象的语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美好的理想,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形象思维的特点就是寓抽象的事物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人看得见摸得着。毛泽东既是语言大师,又是思维大师,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使他的理论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二、毛泽东战略思维的方法

曾驻延安的美军观察团的谢伟思说:我曾问过很多中国共产党的朋友们,毛主席为什么能战胜他的许多敌人成为众所公认的领袖,他们的答案都是一致的,归根到底:他高瞻远瞩。毛泽东之所以能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基本原因就是他有科学思维的方法。“我们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略思维科学方法。

(一)科学思维的方法

系统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这一思维特性把人类对事物的考察从以个体为中心转移到以系统为中心,从系统与环境、系统与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把握事物,考察事物。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整体性和有机性是系统的显著特征。战略思维要求具有全局性、整体性、长远性,而系统思维提供了一整套用宏观战略眼光分析问题从整体上解决复杂问题的科学方法,系统思维是战略思维的基本思维方法。毛泽东之所以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熟谙系统思维方法的精髓,善于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研究带全局性的指导战争的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术学或战役学的任务。这就是说关于全局性的谋划便是战略。在进行战略决策时要着眼于全局,要注重战略。局部要服从全局。当然,局部服从全局并不是不要局部。全局的发展是从它的各个局部开始的,并表现为各个局部的发展结果。所以全局要照顾局部,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还必须善于抓住有全局意义的重点局部,掌握了重点局部,就取得了全局的主动。在战略决战的指挥上,毛泽东十分注重抓住关键环节,照顾战争发展的全局。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敌我军事形势出现了有利于我方的重大变化,毛泽东紧紧抓住决战时机,毅然决定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经过周密思考决定:首战东北。在辽沈战役开始前,东北战场敌人据守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的地区。我军进攻的主要方向指向哪里,是战略指导的关键问题。当时东北战场的负责人林彪主张攻打长春,而毛泽东却力主先打锦州,认为锦州是具有全局意义的重点局部,是战役胜利的关键。打下锦州这一战略要点,就等于关上了东北大门,扼住了敌人的咽喉,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果然我军打下锦州后,全盘皆活,长春、沈阳守敌迅速土崩瓦解,东北决战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辽沈战役先打锦州的这一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用系统思维方法处理全局与局部关系的高超艺术。

(二)调查研究的方法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毛泽东的至理名言。毛泽东认为调查研究的方法不仅仅是工作方法,而首先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他明确指出,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调查就象“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象“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毛泽东还把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群众路线方法结合起来,认为调查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民群众,只有深入群众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调查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走群众路线的过程。毛泽东还认为调查研究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方面。调查就是全面把握情况。研究就是对调查来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以便认识事物的规律,从而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毛泽东在调查研究的方面堪称楷模。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的战略决策就是在调查研究后作出的。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他为了回答社会上的封建势力和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对农民运动的责难,到湖南省的湘潭等五个县作了实地调查,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一光辉的文献。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26年3月他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半年以后,他又发表了《国民革命与农民问题》。毛泽东从自己调查研究的事实材料出发,而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出发,明确地回答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一革命的首要问题,并断言: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因此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就是要激发和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战略思维就是毛泽东调查研究的思维结晶。

(三)创造性思维方法

创造性思维方法是现代思维方式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毛泽东战略思维的重要方法。创造性思维方法是在解决问题时不依常规,另辟蹊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特性、变通性、新颖性是这一方法的重要特征。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勇于开拓,锐意进取是毛泽东的鲜明个性。毛泽东在认识事物思考问题时,从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擅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成功地实现了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个个难题,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1947年,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还相当悬殊的情况下,毛泽东决定将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继而又出人意料地采取“千里跃进”的独特方式,将十几万大军直插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带,巧妙地实施了战略大转移,其后不久,又成功地将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决战,并取得了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充分显示了毛泽东不循常规的战略家的胆略和气魄。毛泽东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创造了许多军事奇迹,为中国革命的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灿烂篇章。

(四)历史的逻辑方法

即从事物已发生或已展开的部份中,分析和找出事物的潜在规律,以此来推测未来的趋势,从而作出战略决策的方法。唐代李世民说:“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古往今来,人们常常以史为鉴。毛泽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揭示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领悟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形成长远的历史眼光,正确立足当前,预见未来,把握未来,作出决策。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举行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警告:“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员,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要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中国共产党进城后,毛泽东的这一预言不幸被言中,1952年2月1O日刘青山、张子善这两位战争中的功臣因贪污腐化被“糖弹”彻底击倒了,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斗争今天仍任重而道远。毛泽东这一战略思维是以李自成的兴亡为参照系的。早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读完郭沫若的史学著作《甲申三百年祭》后,感慨万千,透过历史的风云,他深刻认识到了这样一个历史教训:因为胜利而骄傲,因为骄傲而腐败,因腐败而亡国。于是毛泽东决定把《甲申三百年祭》作为整风文件发给每个党员,要引以为鉴。根据李自成兴亡的历史悲剧,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这一现实进行了分析,作出了要在党内反腐败这一战略决策,从而为加强党的执政建设提供了指导。

毛泽东用历史的逻辑方法预测社会发展的未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与他丰富的阅历,深厚的文化底蕴,渊博的历史学识是分不开的。丰厚的学识,使毛泽东能够登临历史的高楼,把握未来的光景及走向,这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

伟大的思维方式是伟大时代的产物,又是这个伟大时代发展的动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孕育了毛泽东的超常的战略思维,毛泽东的非凡战略思维又指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航向。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斗争实践中,毛泽东的战略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和发挥,而在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中尤为突出。尽管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毛泽东的一些战略思维决策产生了“左”的错误,并造成了一系列的危害。但纵观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历史,他仍然堪称为一个战略思维大师。他那高瞻远瞩,胸怀全局抓住关键,灵活机动的战略思维艺术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仍具有深刻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略。

来源:《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6期



■ 本文责编: admi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