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98 次 更新时间: 2018-02-22 10:16:00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文明 > 阅读文章
王浩 唐克旺:生态文明建设 应基于生态流域的绿色发展
·王浩 唐克旺
标签: 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保护工作。中央2007年召开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到2012年“十八大”和2017年“十九大”,生态文明的战略定位持续提升。在国家战略布局下,各行各业各级政府都在全力投入环境治理及生态保护工作,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的创新模式,践行国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但目前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很多工作存在散碎化倾向,各自为战,谋一域而没有谋整体。笔者根据个人的工作体会,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是基于生态流域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主要应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

将流域作为绿色发展的统筹单元

流域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产汇流水循环空间,也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重要单元。很多行政区划甚至按照流域边界的分水岭划分。因此,一个流域不仅是一个大的生态空间,也是社会经济活动场所。在这个空间内,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必须严格控制在流域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否则就会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我国海河、淮河、辽河乃至更大的黄河等流域出现的问题,都是因为流域内的社会经济活动影响超过了流域本身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流域不仅是水循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单元,也是大气和土的循环空间。很多城市空气质量不好,就和所处的流域地貌位置及大气的局部循环不畅有关。流域的不同地区大气的承载能力也有很大差异。不仅水和大气存在流域的尺度效应,土地也是以流域为单元的。平原区的泥沙土壤都是通过本流域上游水的侵蚀和搬运,最后沉积到平原形成了肥沃的耕地。因此,一个地方要实现绿色发展,要优先从流域视角出发,统筹考虑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的水、土、气及生物等诸多资源环境与生态要素,逐步建立起基于流域的绿色发展模式。跨流域的资源调配仅是辅助性措施,核心要基于本地的承载能力谋发展。目前全国推行的河长制、湖长制等就是流域层面的生态文明体制创新,具有深远意义。

重视生态海绵型流域建设,明确“三区三线”

流域是我们的家园,也是绿水青山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体。这个生命体一定要有生命力,处于健康的状态,而不是只有人类活动空间而自然空间全部被挤占和破坏的大开发区。“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共生”,与以往提的“共存”或“和谐”有内在和实质性差异,关键词就是这个“生”字,体现了人和自然是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体,含义更加深刻。因此,在绿色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把一个流域分出人和自然相对独立的空间,即目前正在开展的“三区三线”工作。把流域内的自然空间留足留够,让流域保持水、土、气、生(生物)的良好状况,建设海绵流域,同时,严格资源和环境红线管控,给自然不仅留出空间,还要留出水土资源,不能吃光喝净。开展生态海绵型流域建设,要从“流域统筹、分区负责”的角度画好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图,即按照流域进行“三区三线”及资源环境管控谋划,而具体的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省、市、县、乡、村。在流域内的生态空间划定中,也要在保护主导功能的同时,兼顾自然和人类的相互依存关系。

重视绿色发展的流域评估及补偿激励机制

一个流域是否是生态海绵型流域,是否在生态文明建设方向上取得进步,需要一套系统科学量化的评估体系。这个体系不仅针对全流域,更要针对每个省、市、县、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考核。将绿色GDP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估体系,将生态资产损益作为核心衡量指标。为此,需要建立统一可对比的流域生态文明监测体系,需将目前全国各方面的生态环境监测进行整合和管理,实现信息的全面资源化及共享。在监测基础上,确定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估体系,既反映分区生态建设的工作成果,也反映生态保护的成就及效果,尤其要考虑不同地区的持续改进和进步程度,因为地域不同,特点各异,不能全部都横向比较。

监测评估不是目的,最终要落实到考核上,将分区评估结果纳入自然资产审计、干部任用考核等工作。同时,不仅要有惩罚的“大棒”,也要有奖励和激励性的“萝卜”,即对生态保护工作好的分区进行生态补偿,让其从生态保护中真正受益,从而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

重视流域“一张图”式的综合管理体制改革

河长制湖长制是目前水方面的生态文明顶层体制设计,影响深远。同样,对于流域尺度的生态文明及绿色发展来说,也要从体制上深化改革,打破体制瓶颈。例如,长江大保护就需要从全流域着手,按照分区功能及承载能力,明确不同省、市、县的绿色发展目标。核心是打破过去的各自为政状态,不能把责任推给别人,把利益留给自己。

流域的综合规划应该作为绿色发展的“一张图”,统筹流域的国土开发、水资源利用、环境整治、产业布局、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等事务。过去的流域综合规划主要是水资源,实际上内涵需要大幅度地扩大和充实,将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作为总纲,全面规划产业布局和管控各项开发活动。

总之,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生态保护的基础。水、土、气、生等资源环境要素,都应该在流域的空间内进行谋划和保护。修复流域生态,实现流域内“人和自然共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任务和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今后我国的流域治理思路、内涵、理念、任务、体制等都要继续大胆地改革创新和丰富,适应新时代绿色发展的需要。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的各个大小流域保护和建设成绿水青山的家园;把河流修复成一条条自然健康的生态廊道、美观秀丽的风景线、绿色发展的高地,使各流域内居住的人民享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福利,造福子孙后代。

(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唐克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来源:《经济参考报》2018年1月25日



■ 本文责编: admi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