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89 次 更新时间: 2017-11-29 10:35:29
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与研讨 > 阅读文章
潘庆华 王诗敏:毛泽东的胜战之道
·潘庆华 王诗敏
标签: 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是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该文通过对毛泽东与蒋介石作战指挥能力的对比考察,比较充分地展示了毛泽东卓越的统帅才能和战略智慧。

一部中国革命史,也是共产党、毛泽东与国民党、蒋介石的斗争史。而斗争的最高形式,是两支军队的较量。那么,毛泽东领导的人民军队,是靠什么打赢蒋介石全副美式武装的国民党军队的?

战争双方是互动的,对手始终从反面出题。20世纪30年代的“围剿”与反“围剿”,是中国革命最惊心动魄的对撞。战场是最公正的考场,战争以胜负、以生死为检验,帮助人们鉴别真伪,遴选领袖。

首先,让我们对五次反“围剿”作一考察。

第一次反“围剿”。红一方面军在小布召开誓师大会,会场悬挂的一副对联预示着战局结果。对联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毛泽东坚持诱敌深入,国民党军长驱直入,红军隐蔽待机、突然出击。“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歼敌15000人、缴枪12000支。

第二次反“围剿”。大敌当前,毛泽东、朱德仍“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红军白云山下一击即中,歼灭国民党军1个师又1个旅大部,随后,四战四捷,歼敌3万人、缴枪2万支。毛泽东填词畅抒胜利情怀:“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

第三次反“围剿”。国民党军重兵合围,深入苏区腹地。毛泽东以走求生,险中求胜,指挥红军主力悄然跳出包围圈,避强击弱,速战速决,边走边打。国民党军跟着红军后面打转,“肥的拖瘦,瘦的拖死”,连吃败仗、铩羽而归。

第四次反“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苏区,冒险主义军事战略在红军中直接推行,毛泽东被迫离开红军领导岗位。但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尽可能排除干扰,坚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由被动转主动,取得了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第五次反“围剿”。战云密布。毛泽东被解除军事指挥权,完全不了解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的博古、李德,开始“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他们强令红军“全线进攻”“先发制人”“御敌于国门之外”,与强敌正面对决;后又命令红军构筑碉堡,以阵地防御和“短促突击”抗击敌人进攻。错误的战争指导,使红军失去灵活机动的作战风格,陷入死打硬拼的连番苦战,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苏区沦陷。

同样还是那个对手,同样还是这支队伍,为何五次反“围剿”前后红军判若两人?

变量主要在领导层。红军将士对博古、李德的指挥极度不满,要求改变领导的呼声愈加强烈,“三军想念毛主席”。遵义会议清算了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路线,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恢复以往作战风格,战术灵活机动,打破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

胜利绝不是人力与物力的算术和。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是国共间鼎定乾坤的战略决战,双方投入重兵集团,双方统帅全力以赴运筹指挥。“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哪方统帅认识了战争的必然,就有权赢得驾驭战争的自由。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共双方力量依然悬殊。

国民党控制着全国76%的国土和71%的人口,以及全部的近代工业。国民党军总兵力约430万人,大部分是美械和日械装备。

共产党的解放区只占全国面积的24%,人口不到全国的29%,几乎没有近代工业。人民军队总兵力约127万人,武器装备简陋。

全国战场烽烟四起。蒋介石和毛泽东在各自算账。

蒋介石盘算的是占了多少地盘。国民党军倚仗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攻城略地。8个月后,国民党军攻占105座城市,但由于占领区扩大,战线延长,兵力吃紧,陷入了困境,其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毛泽东关注的则是歼灭了敌人多少个旅。他提出新的战略方针:“以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人民解放军避敌锋芒,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敌人。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战争胜利的天平,逐渐向人民解放军倾斜。

为改变敌我攻防态势,中共中央决定,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1947年6月至9月,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插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腹。8月下旬,陈赓、谢富治大军挺进豫西,转战豫陕鄂边区;9月,陈毅、粟裕大军越过陇海路南下,在豫皖苏边实施战略展开。三路大军“品”字布势,把国统区搅得天翻地覆。

美国军事记者贝尔登惊叹:“这一军事行动的构想——它的胆识、气魄,特别是它的创造性的想象力,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在这一事件上堪称大师。”

1948年八九月间,国共双方的最高统帅部分别召开会议,酝酿最后的战略决战。

南京,蒋介石主持召开“军事检讨会议”。在对两年多战争“彻底反省,彻底检讨”后,确定在黄河以北取守势、黄河以南取攻势战略,决定扩编军队至500万,设立执掌战区军政大权的“剿匪总司令部”,实施分区防御,编组机动兵团,“集中力量,以动打动,守点必援,争面固点”。

西柏坡,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建军500万,在5年时间内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要求解放军准备打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会战,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敢于同敌人的强大兵团作战,敢于攻击敌人重兵据守和坚固设防的大城市。

两个战略构想,导演了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

第一战,东北战场。毛泽东作战构想是:先取锦州,“关门打狗”,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最终,国民党军长春守军放下武器投降,“西进兵团”10万多美械装备的精锐之师在辽西平原全军覆没。东北野战军乘胜东进,解放沈阳和营口,解放东北全境。

第二战,中原大地。毛泽东决定:发起淮海战役,将国民党军最大的作战集团歼灭于淮河以北,决战中原。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黄百韬兵团在碾庄地区、黄维兵团在双堆集地区、杜聿明集团在陈官庄地区,先后被歼灭。

第三战,华北平原。毛泽东的决心是:抑留傅作义集团在华北就地歼灭,首先分割包围,然后各个歼灭。解放军将国民党军分割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5个地区,歼灭傅作义嫡系部队第35军。最后,傅作义将军决定接受和平改编。

陈毅作总结说,“战争的胜利,首先是战略上的胜利。虽然我们打胜仗靠同志们不怕牺牲流血的精神和大炮机枪,但主要是靠统帅部、陕北总部、毛主席的战略指导……”应该说,这道出了战争胜负的奥秘。

虽然我们认可“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战争的结局一定程度上也能为我们提供理解历史的角度。两军对垒,研究胜败,离不开对双方军事统帅的出身经历、文化背景、性格心理、眼光能力等综合考察。

蒋介石是军人出身,先后在保定军官学校和日本士官学校学习过。他对“有军则有权,战争解决一切”认识尤深,一生都紧握枪杆子,视军队如生命。

在遇到毛泽东之前,蒋介石先后打败李宗仁、冯玉祥、唐生智、阎锡山、十九路军、陈济棠等,也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美国学者布赖恩·克罗泽认真分析蒋介石的思想、意志、手段、实力,认为蒋介石几乎具备成为历史伟人的一切要素,只欠缺最后一点运气。

毛泽东本来不是军人,1927年以前他做过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和统一战线工作,甚至在湖南新军中当过半年兵,从没做过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工作。

那么,毛泽东是怎样成长为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的呢?1963年12月毛泽东在会见哥伦比亚代表团时说,我们起初都不会打仗,是在战争中学习起来的。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毛泽东的办法。

毛泽东总是“放胆高翔云端”从战略全局上看问题,总是力求熟识敌我各方情况、把敌人判断得清清楚楚,总是紧盯变化着的实况随时调整作战计划,总是注重总结来自战争实践中的经验,总是把战争中遇到的重要问题提到较高的原则上去思索解决,这就是毛泽东的胜战之道。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也是他在战争中所以能克敌制胜的关键所在。

这在蒋介石的作战指挥中是没有的。

美国人贝文·亚历山大在著作《统帅决胜之道》中写道:“对高明将帅如何决胜的理解,是从认识到平庸的将帅何以不胜开始的。”

让我们先来看一份干部考核鉴定材料。对这位领导的评价是,“既不长于将兵,亦不长于将将”“喜欢坐在统帅部里,直接以电话指挥前方作战”,指挥“全凭一时心血来潮,揣测行事”等。这位领导者就是蒋介石,做鉴定的是时任南京政府副总统的李宗仁。

正因为与占尽优势的国民党军队交手战而胜之,正因为有蒋介石的衬托,毛泽东作为胜利统帅更加光华夺目。

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菲利普·戴维逊在《毛泽东的战略》中写道:“毛何止是一位游击战士!他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不是后人想象中的一句空洞赞颂,而是对一次次严酷斗争、一场场伟大胜利的经验总结,是革命战争年代亿万军民的实践感受和共识。

来源:《学习时报》2017年9月6日



■ 本文责编: admi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