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26 次 更新时间: 2017-10-12 12:14:59
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与研讨 > 阅读文章
巩玉闽:从漳州战役的胜利看毛泽东早期的军事思想
·巩玉闽
标签: 漳州战役 毛泽东军事思想

1932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五军团组成的东路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胜利攻克漳州。漳州战役对于巩固中央苏区,开展闽南的游击战争,支援东江地区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对红军日后作战起了重要作用。漳州战役的胜利,至今仍在毛泽东早期军事思想史上熠熠生辉。

一、从巩固发展中央苏区的全局利益出发,果敢地实践“敌进我进,打出外线”的战略方针。

“敌进我进,打出外线”是一种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根据红军初创时敌强我弱的特点,指挥红军运用“敌进我退”等十六字诀,与强敌在根据地内周旋,保存并发展了革命力量。随着中国革命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以后,中央苏区的范围扩大,红军武装力量也有很大的发展,中央苏区的版图扩展到20多个县境,占有15座县城;红军增加至近7万人;根据地内人民群众的革命情绪高涨,全力支持红军作战。显然,整个革命形势的发展为毛泽东果敢地实践“敌进我进,打出外线”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可能性。

从全国的抗日局势来看,九一八事件发生后,全国掀起抗日反蒋运动。当时,中国工农红军应当让白区群众也能听到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号召,理解其抗日政策。所以,红军要打出外线,扩大抗日宣传,扩大红军的影响,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耸动远近视听”。从军事上来看,国民党并不甘心第三次“围剿”的失败,正积极准备向苏区发起第四次“围剿”。1932年3月,蒋介石纠集粤、桂、闽、赣、湘五省军队,搞“五省联防”,企图尽快消灭中央苏区的红军。从经济上看,由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长期的经济封锁,造成苏区财政十分困难,红军给养及所需的食盐、布匹、药品等日益紧张。这些情况为毛泽东实践这一战略方针提出了必要性。

为了有效地争取政治、军事上的主动,较快地扭转苏区经济上的困难,巩固与发展中央苏区,毛泽东认为:“在现时的敌我形势下,在我军的给养条件下,均必须跳出敌人的圆围之外,采取进攻的外线作战,才能达到目的。”然而,当时的根据地内部存在着这样一种心理,认为敌人向苏区进攻,红军应在根据地内分兵把守,害怕离开根据地,害怕红军主力打出外线,会丧失根据地。毛泽东指出:“由于看不见根据地人民的力量,常常发生惧怕红军远离根据地的心理,这种心理在1932年江西红军远出打福建漳州时,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战役胜利后红军转向福建时,却曾发生过。前者怕整个根据地被占,后者惧怕根据地的一部被占,而反对集中兵力,主张分兵把守,结果证明都不对。”

为此,毛泽东较为详细地调查了福建漳州守敌的情况,大胆地向苏区中央局建议:东路军“在政治上必须直下漳泉,方能调动敌人,展开时局,求得战争。”此后,鉴于形势发展紧迫,“粤军黄任寰部已开进闽边,向上杭推进。”毛泽东再次致电周恩来,强调东路军必须打出外线之必要与紧迫,“敌一部即已入闽,我直捣漳泉部队必须更迅速,更集中,否则敌占先着我军将进退维谷。”

苏区中央局批准东路军攻打漳州后,针对部分红军指战员害怕离开根据地的思想,毛泽东在东征漳州动员会上及其他场合,耐心做思想工作,消除其顾虑。他说:有人害怕红军主力走远了,敌人会来占我们的老家,其实敌人正是害怕红军主力打出去,敌人是跟着红军主力走的,我们主力在白区打的胜仗越多越大,就越能保卫和扩大我们的根据地。

漳州战役胜利的事实证明了毛泽东战略方针的正确性。首先,红军扩大了政治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不仅深入漳州民心,而且向厦门、泉州、汕头等地传播,并且影响海外,为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得了民众。其次,我军争得了军事上的主动权,牵制了进攻苏区的敌人,减轻赣南与闽西苏区的压力。漳州被攻克后,进逼赣南闽西之敌立即将注意力转向驻漳红军。国民党中央军委会急令江西绥靖主任朱绍良“迅即抽调得力部队入闽”,闽粤敌军分三路向漳州包围,“粤军黄任寰以1.5万人兵力配有飞机从左路向漳州开进,福建军阀陈国辉4千人兵力,配有新购置的德国武器从同安攻漳之右,张贞残部约3000人从诏安进攻漳州,蒋介石亦令19路军进福建消灭入闽红军;日军的军舰火速云集厦门港口,处于紧急战备状态。可见,毛泽东这一战略方针,成功地以红军的主力吸引敌人,破坏敌人企图缩小根据地的计划。正如毛泽东所说:“此次东西两路军的行动完全是正确的,东路军深入漳州决不是主要为着筹款,西路军的分出也没有破坏集中的原则。我们已跳出敌人的圆围之外,突破敌人东西两面,因而其南北两面也就受到我们极大威胁,不得不转移其中区目标,向着我东西两路军的行动。”再次,漳州一役使红军筹款百万,并运回苏区大批急需物资,缓解了根据地内财政困难、军队给养紧张状况。红军将运回的银元举办了“金山银山”展览会,后建一溶银厂将银元回溶铸成苏区货币,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苏区人民,稳定了苏区金融,多方面保证了苏区日后的建设与发展。

当东路军的行动吸引了蒋粤敌军大举向漳州运兵时,毛泽东又灵活地指挥红军“敌进我退,返回苏区”,令向漳州方向运动的敌军进退两难。两军对垒,进退之主动权依旧掌握在我军的手中。

二、在作战对象的选择上,善于运用“拣弱的打”的军事原则。

“拣弱的打”是毛泽东在军事实践中特别善于运用的一条原则。毛泽东曾将此作为“弱军对强军作用的一个必要条件”,在军事著作中加以总结。“拣弱的打”即在作战中选择较弱的敌人首先攻歼,实行这一原则,便于形成局部兵力兵器的优势,不打则已,打则必胜。

漳州战役的胜利与毛泽东正确选择了作战对象是分不开的。聂荣臻在回忆漳州战役时曾经讲道:“打赣州,没有打下来,吃了个大苦头;打漳州,打下来了,吃了一个大甜头。两者相距一个多月。两相比较,究其原因,无它:赣州,是敌人的强点,又有国民党大部队增援……;漳州,是敌人的薄弱点,毛泽东同志就赞成我们打,亲自指挥我们打,取得了胜利。所以,选择敌人的弱点打,应该是我们处于劣势的部队绝对要遵守的一个军事原则。”攻打赣州是在“左”倾错误的军事指挥下进行的,在作战对象的选择上,不是避敌锐气,而是选择赣州这样一个有硬敌固守的城市来打。毛泽东进入福建后,即对福建漳州守敌作全面调查研究。从福建省委的报告得知:“漳州敌军张贞师,实际上没有很大战斗力,只有一个团打过战,其他的不行。”张贞49师从表面上看给养充足,装备优良。张贞多次借口向闽西苏区进攻,向蒋介石要军火。49师拥有日本三八式步枪4千多枝,汉阳造步枪1千多枝,巩造步枪2千枝,各团配有迫击炮连、爆炸排、通讯队、电台,各连配有捷克式轻机枪。张贞还设有闽南航空处,拥有机场、飞机4架。尽管张贞的部队装备优良,却掩盖不住其外强中干的弱军本质。首先这支队伍的基础是土匪,松散、调遣困难。这些土匪即无受过正规训练,也无与正规红军作过战。其次,队伍内部派系林立,勾心斗角。队伍内部权力、经济利益之争十分严重,师内有3个派系:闽南派、福州派、外江派,各派里又有小宗派,两个主要作战旅旅长杨逢年、王祖清之间明争暗斗,在战时互为犄角而不协助。再次,张部军纪败坏,腐朽昏庸,鱼肉人民,欺压百姓,民众中反抗情绪强烈。这样一支军纪军风败坏,兵员素质极差,又无民众基础的队伍,不可避免地要吃败战。从漳州地形看则是“于我有利,易攻难守”。漳州属小块平原,地形较平坦开阔,主要防线天宝大山城西北郊外,而野外作战又是红军之长处。

毛泽东与东路军领导人对作战对象的选择与分析是综合性的,从几方面看,张贞部队除了武器装备优良是长处外,别无优势,红军可集中兵力,击其弱处。以后的战斗证明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选择。

战斗打响后,49师的弱点全暴露无遗,守军不堪一击。与攻打赣州那场血战、硬战、苦战相比,毛泽东指挥的漳州战役可谓打的痛快淋漓,干脆利索。拂晓发起总攻,上午9时红军已占领主阵地,下午3时战斗基本结束。张贞那些先进的武器,优良的装备成了我军的战利品,为红军日后作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在作战形式上,采用“外线速决进攻”为主要特征的运动战,并配以“示形惑敌”等手段,歼龙岩、漳州守敌于神速及不备之中。

运动战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是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速决的进攻战,也包括起辅助作用的阵地战,以及运动性的防御与退却。

在漳州战役中,毛泽东指挥东路军采用运动战这一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是“快速前进,快速进攻”。毛泽东认为:战役和战斗的原则,“不是持久,而是速决。”打敌军“中间的一个如果不能迅速解决战斗,其余各个就都来了”。打漳州亦是如此。漳州与厦门、泉州、汕头等地毗邻,联系方便,交通便利,红军若不在有效的时间内迅速攻占,待敌人识破进攻方向,援兵赶到,组织强固防御,则难以取胜。为此,指挥员必须果断、迅速地结束战斗。毛泽东从以下方面发挥红军优势,指挥部队速战速决。

一是不恋有碍主攻方向之战,达到击敌不备之目的。打漳州必须先扫清龙岩之敌,方可从龙岩直下漳州。为了保证部队不被敌人察觉迅速攻占龙岩,毛泽东指挥部队避免惊动小池等处守敌。不恋战而直取龙岩,当红一军团悄悄到达龙岩附近的大池时,龙岩城内的敌军还蒙在鼓里,未加防备。结果,当红军进攻岩城时,守敌迅速溃败。

二是发挥红军善长急行军的优势,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英勇顽强,连续作战。长汀距龙岩168公里,龙岩距漳州143公里,路途遥远,打到漳州,全凭红军战士两条腿赶路。急行军是红军在多年的游击性的运动战中练出来的拿手本领,毛泽东善于运用这一优势调兵遣将。根据4月上旬粤军进逼闽西的敌情变化,毛泽东曾两次致电周恩来。先是让红五军团于4月20日前赶至龙岩。红五军团为了按计划与红一军团会合龙岩,从江西信丰向龙岩方向急行军,每天都以100里速度赶路,经过12天急行军,终于按计划于14日到达龙岩。两军团会合后立即向漳州急进,聂荣臻回忆道:“我军行动神速,大部队在丘陵地运动,两天赶路150多里,使敌人来不及组织充分的防御”。19日拂晓,总攻信号一发,迅速向敌人主阵地猛攻,红军来势之猛,行动之快,完全出乎张贞意料之外。兵贵神速,历来为聪明的军事家用兵取胜之道。毛泽东深谙这一道理,指挥红军快速前进,迅猛进攻,终于赢得时间,取得胜利。

在战役中,毛泽东还运用古代兵家“示形惑敌”的手段,配合战斗,主动制敌。我国古代的军事家很善于“隐真示假”造成对方判断失误,从而取胜。毛泽东则是把古代兵家理论在他的军事实践中加以创新发展,并注入新的内容。攻打龙岩、漳州,用毛泽东自己的话讲是做了许多“乱敌探耳目”的动作。制造一些假情况,给敌方一些虚伪的示形,以便麻痹敌人。在东征漳州联席会上,毛泽东指示福建省委书记罗明,会后以省苏维埃的名义发表宣言,特别强调:“宣言内容要使敌人看不出红军主攻方向。”东路军决定攻打龙岩后,毛泽东意在向龙岩进军,按理部队应向南行军,但他却指挥部队向长汀以东以北的新桥方向运动,以此迷惑龙岩守敌,待七师到位,才指挥部队从新桥官前急转南下,敌人万没想到,原来向长汀以东运动的红军,竟然会以闪电般的速度直攻龙岩。

对于古代兵家示形惑敌的战法,毛泽东不仅仅把它看成是单纯的军事谋略,而是从政治上考虑,将其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之上。他认为:造成敌人的错觉,如出其不意的攻击,先决条件是优越的民众组织。在打龙岩、漳州之前,毛泽东曾多次指示地方党组织要发动武装群众,对敌袭击,封锁消息,加紧赤色戒严,打击刺探。4月初,苏区群众武装就对龙岩周围进行搔扰、袭击,几次不来,造成张贞部队印象为“游击队”搔扰,不以为然,待红军正规部队攻进龙岩城时,还有人以为是“少数游击队”,等辨明是红军主力,已为时过晚。红军攻下龙岩后,由于人民群众配合得好严密封锁消息,加强戒严,所以张贞得不到确切的情报,还派飞机到龙岩侦察,发现龙岩上空红旗招展,飞机急忙飞回漳州,结果慌中出错,飞错方向,挂在同安朝天岭的大树上。

充分利用武装起来的民众,麻痹敌人,配合红军作战,是毛泽东在“示形惑敌”这一古代兵法上的创新与发展。

综上所述,漳州战役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远离根据地,十分成功的一次外线作战。它是毛泽东军事实践中的一次成功之举,丰富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注释:略。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第4期



■ 本文责编: admi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