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225 次 更新时间: 2017-09-11 13:24:39
当前位置:首页 > 田野调查 > 阅读文章
施义:藏传佛教与农村社区治理探析——以金川县腾龙寺田野调查为例

2000年,国内学界首次提出“治理”理论,指出“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非政府组织,还可以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此后,国内众多学者将“社会资本”、“公民社会”等概念引入治理理论,用于指导我国的社区治理实践。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农村社区治理对于我国尤为重要。川西藏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主要是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人,基层社会与藏传佛教有着密切关系。本文选取腾龙寺为考察对象,通过观察腾龙寺作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当地农村社区治理的实践,找出藏传佛教与农村社区治理的有益经验和存在问题,力争为藏族农村社区治理提出有效建议,从而为国内其他民族地区的农村社区治理提供新思路,也为国家有关部门处理民族地区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一、田野点基本情况

2016年8月9日早晨8点,笔者从成都乘坐一香港信众团的专车,沿成灌高速,经213国道、317国道、211省道,行程约500公里,于晚上l0点到达金川县腾龙寺,开始了为期13天的实地调研。金川县隶属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高原山区县。

腾龙寺,全名腾龙夏周达尔基寺(简称腾龙寺),属于藏传佛教宁玛派,在金川县俄热乡腾龙沟嘎斯都村境内的腾龙山纳措嘎莫湖畔。所在村为纯藏族村落,村民约7O户,500人。该村属于贫困村,距离县城96公里,交通不便,物价较其他地区略高。腾龙寺依山而建,因山得名。全寺纵深128米,面阔140米,占地27亩,由天王殿、钟鼓楼、三幢一主两次殿堂、厨房、斋堂、两层佛学院学僧住宿楼组成。该寺于公元1919年建立,是宁玛派在四川藏区的重要道场,目前男女僧人约200名。每年的佛事活动有藏历五月一日至十日的初十法会、藏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至三十日修部八大本尊等法会。金刚舞在腾龙寺的宗教活动中不可或缺。

腾龙寺虽然建立较晚,但在川西藏区影响很大,在香港、澳门,甚至海外的信众都为数不少,2016年8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开辟道场。2002年开始,该寺佛学院面向全国招生,每年7~8月,全国各地信众纷纷前往腾龙寺参拜学佛。

二、腾龙寺社区建设

(一)腾龙寺社区教育

腾龙寺所在社区群山环绕,不少藏民居住在山上。该村学龄儿童虽然享受国家九年义务教育,但对于居住在山上的学龄儿童而言,到乡中心学校的路途太遥远。当地政府和佛协规定,各寺院可以经县文教局、宗教局批准招收学生,按国家统一藏文教材传授藏文知识。腾龙寺僧人LJ喇嘛开办的小学就属于寺院办学。小学既是LJ喇嘛的教学场所,也是LJ喇嘛的生活住所。学校不大,具体设施如下所列:

教学场所:教室3间,每间10平方米,用途为正常教学;宿舍2间,每间30平方米,用途为学生住宿;储物间1间,每间30平方米,用途为放置学生教学和生活物品。

生活场所:宿舍3间,每间10平方米,用途为教师住宿;厨房1间,每间15平方米,用途为提供师生伙食;卫生间2间,每间3平方木,用途为卫生;洗浴间2间,每间5平方米,用途为洗浴。

关于学校,LJ喇嘛这样说:

这个学校已有5年,是全日制寄宿学校,学制5年,附近6-13岁儿童均可免费入学,课程有汉语、藏语和数学。学校老师连我一共有3位,学生有34名。学生每天上午7点半起床,念诵简单经文30分钟,然后吃早饭。白天,学生正常上课。晚上,学生可以通过信众捐献的影音设备,观看动画片或影视剧。每周上课5天,休息日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回家或留校。学校吃住费用全免。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资金来源有三:一是腾龙寺资助;二是信众捐献;三是我日常给村民念经、做佛像、石刻经文的报酬。

在谈及建小学的原因时,LJ喇嘛说:

我父母在我幼年去世,我在腾龙寺出家。这儿太偏远了,不少小孩因路途遥远而放弃入学。学佛时,我在佛祖面前立下宏愿,要为上学不便的小孩做些事情。寺里很支持我开办学校,小学的建成,也算是我佛法上的修行。

腾龙寺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心。LJ喇嘛的小学,解决了藏民小学生就近入学问题。在藏传佛教的教义思想中,提倡僧人要“为道”,为出世而入世,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情。“为道”的内容包括“行善、义务、利他、贡献、责任”等宗教伦理,这些主张与当代农村社区治理所提倡的公民修养和道德培育并行不悖。腾龙寺通过办学而积极参与农村社区治理,有效发挥寺院为当地藏民服务的作用。

(二)腾龙寺社区医疗

如果说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那么医疗则与每一个社会成员切身相关。腾龙寺社区村民和僧人身体不适时,会到DD喇嘛开设的医馆治病。DD喇嘛精通藏医,极受当地藏民欢迎。DD喇嘛这样介绍自己的医馆:

医馆是2015年新建,有一间诊疗室,供病人看病使用,50平米;一间医药室,放置医药,30平米,藏药为当地政府调拨。医馆是一个双层整体建筑,正面是我家人的生活场所,背面为医馆。医馆的建筑资金来源有三:一是腾龙寺部分捐献;二是当地政府部分拨款:三是我自己的资金,这是我自己的家。

医馆具多重属性:一是该地政府的医疗服务机构,二是腾龙寺具部分产权;三是DD喇嘛个人享有部分产权。

交谈中,适逢病人因咽喉发痛前来就诊。笔者近距离观察了DD喇嘛的诊断过程。

藏医的诊断方法与中医类似,中医的望、闻、问、切,藏医都有。通过四诊之后,DD喇嘛通过一个木制的、长柄的类似熨斗的器具,对患者进行诊治。他先将藏药用电热炉进行烤炙,药融化后会均匀的附着在器具上,以略高于人体体温的温度,对病人咽喉处进行熨烫,边熨边念药王菩萨咒。DD喇嘛解释,这样可以增加药的疗效。

治疗之后,DD喇嘛表示,无需诊金,希望病人平时能多念几遍经文。

笔者认为,念咒对于具有宗教信仰的患者来说,是神灵渗入的过程,神灵的力量使疾病不再为害。DD喇嘛对患者的生理治疗,解除患者病痛,承担了农村社区医疗服务的职能。DD喇嘛的医馆也发挥一般乡镇卫生院的功能。

腾龙寺僧人在宗教修行的同时,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而承担起农村社区教育与医疗的部分职责,腾龙寺作为非政府组织,通过办学和资助DD喇嘛开医馆,实际已参与教育和医疗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对当地政府农村社区治理的有益补充。同时,LJ喇嘛和DD喇嘛作为宗教精英,在村民心中,他们是介于政府权力和腾龙寺信仰权力之间农村社区民间权力的代表,在社区中的影响力极高。

(三)腾龙寺社区文化交流

农村社区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人际交往,文化的代际传递也主要是靠面对面的传授,因而局限性很大。但腾龙寺的宗教文化传播打破了这种局限。

1.对外交流

腾龙寺以其严谨的修行道场,信众遍及全国,甚至波及海外。腾龙寺社区以宗教为媒介的传播交流,是其他传播方式所无法企及的。香港c先生(52岁)在谈到为何千里迢迢从香港来腾龙寺学佛时,这样说:

我在内地做生意多年,这几年全球经济衰退,我就暂停生意,出来散心。我最先不信教的,但受我太太(L女士,47岁)、我姐姐(c女士,55岁)和我妹妹(C女士,49岁)影响,发现信教之后,心灵上得到了安抚。我这次来要皈依。我、我女儿(C小姐,27岁)和Z先生(47岁,c先生妹妹的丈夫)是第一次来。我太太她们是第三次来腾龙寺参拜。我女儿这次和我们前来就当是旅游了。她只是对这些有点兴趣。

宗教的心理消解功能是c先生一家愿意接受藏传佛教的重要因素。宗教信仰可以将人们心态上的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某种满足。腾龙寺正是利用宗教的神圣性功能,充分发挥积极因素进行文化传播。

2.对内传播

腾龙寺的金刚舞在当地社区很有影响。笔者有幸观察到腾龙寺的金刚舞。金刚舞是藏族社会隆重的宗教活动。《西藏王臣记》载:制定诸神所喜的祭祀物品,又说出了镇伏凶神的歌词,在虚空中作金刚舞。此次金刚舞表演时,附近藏民纷纷赶来观看,参加者约有五百人,场面热闹。

金刚舞演出是腾龙寺首届莲师音声海文化节的一个环节,也是活佛BMGS升座第四代寺主庆典仪式的重要仪轨。在距离腾龙寺1公里的腾龙寺接待中心举行。广场长约200米,宽约50米。平时是村民集会场所。

演出首先由10名乐僧演奏5分钟。之后,4名僧人身着骷髅服,头戴骷髅面具出场,作舞约15分钟退场,其闻有两名僧人各提1个煨桑碟子,环绕全场一圈。在烟雾中,称作“华吾”的侍者,共12名6对,成对出场。然后是身着长袍,头戴鹿角面具、牦牛面具、老鹰面具、龙头面具者各4,共16名出场作舞15分钟。

据在场僧人介绍,煨桑产生的烟雾,凡人闻之舒适,山神乐于享用。鹿、牦牛、老鹰、龙代表四季。藏族煨桑是神灵崇拜的象征,四季更替代表农时转换,金刚舞的鹿角、牦牛、老鹰和龙头面具表演,表现的是神灵协调四季农时的作用。

16名舞者退场后,2名舞者身着绿衣,边舞边行,环绕一周后退场。之前l6名舞者再次上场,边舞边等待“法王”出场。待“法王”上场,余者皆退,继之“明妃”出场与“法王”并排作舞。这时两名煨桑僧人再次环绕一圈。一冠僧坐在广场中心诵经,全体乐僧、舞僧上场,诵经祈祷5分钟,有4名舞僧将放置在场外的人形“郎卡”符,抬至广场右前侧烧毁。

人形“郎卡”符象征妖魔鬼怪,烧掉“郎卡”符则象征妖魔鬼怪已被镇服。此地将不受旱涝之灾,农作物会获得丰收。大约一个小时的金刚舞法会结束,通过仪式中一系列象征性的表演,昭示在腾龙寺的护佑之下,此地将风调雨顺。

信众在法舞结束之后,广场成为村民聚会场所,无论是否相识都交谈起来,气氛融洽。部分信众携家人,顺便前往腾龙寺参拜礼佛。

腾龙寺法舞从社会层面上来看,它增强社区内部认同的同时,加强了各社区的交往,密切了当地社区与外界的联系。从社会个体角度来看,法会聚集群众,促进藏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信仰层面看,参加法会的信众身份各异、生活习惯不同,但信仰一致,藏传佛教是粘合剂,法舞是聚合器,既增强了藏民之间的凝聚力,也扩大了腾龙寺在社区的影响力。

(四)腾龙寺社区风俗

农村社区文化是由农村社区居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规制的成果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等。在当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腾龙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村干部召开村民大会时,会请腾龙寺僧人前来教导村民少饮酒、不偷盗、不打架斗殴,形成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村规,稳定周边环境。可以说,腾龙寺影响着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腾龙寺还积极投入公益慈善事业,为社区生活困难藏民排忧解难。商店老板娘DJCM在交谈中说:

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得了白血病。治病花去了近5O万元,家里什么都没有了,日子过得很艰难。腾龙寺僧人知道我的情况后,将腾龙寺的房屋以极低的价格出租给我,让我开商店,向村民和僧众出售生活用品和佛教用品,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

腾龙寺在农村社区文化治理上:一是促进农村社区整合。腾龙寺的金刚舞适应当地村民信教和聚会需求,将宗教利益与村民生活进行有效的整合。腾龙寺僧人利用自身威望配合当地基层政府,劝诫村民少饮酒、不作恶,以宗教信仰教化村民,有助于提升村民的道德水平。二是利于社区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腾龙寺在精神上影响村民生活,物质上改善贫困村民的生活,形成良好的社区风俗习惯。

综上所述,腾龙寺在教育上弥补了教育资源在农村社区教育中得不到有效配置的不足;在医疗上,腾龙寺的藏医虽然在政府医疗体系中处于底层,但保障了社区医疗;在文化交流上,腾龙寺通过宗教活动加强了社区成员内部的认同,整合了周边社区,法舞成为对外联系的重要途径;在风俗上,腾龙寺在践行自身宗教观的同时,有助于当地社区稳定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三、腾龙寺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一)存在问题

从腾龙寺所在社区治理看,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得以体现,但在治理过程中也存在些许问题。

1.腾龙寺社区发展相对落后

调查发现,腾龙寺社区作为少数民族农村社区经济总量不足,社区住房、道路交通等基础配套设施不齐全。因腾龙寺经常举办宗教活动,流动人口增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给流动人口的管理带来难度,二是流动人口的住宿问题亟待解决。基础设施的落后,客观上影响了社区的发展。此外,腾龙寺社区的群众对于社区治理的自主参与度不高,不定期召开的村民大会内容多是传达上级行政机构的会议和文件精神,对于自身是社区治理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到位。

2.社区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腾龙寺社区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农村社区,社区内部宗教信仰比例高。虽然宗教活动的举办,造成流动人口增多,客观上拉动了以宗教物品为主的商品需求,给当地经济带来增长。但就社区内部而言,村民因民族、宗教习惯使得生活圈封闭,人口的社会流动性差,收入来源具有局限性,过度频繁的宗教活动对于信教群众是经济负担,影响他们的正常经济活动。

3.影响政府公权力的发挥

腾龙寺作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在协调政府对资源配置和调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给政府管理带来消极影响。一是弱化了农村社区组织的社会权威。宗教精英在社区治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以腾龙寺社区为例,LJ喇嘛和DD喇嘛分别通过办学和医疗在整个社区当中威望很高,社区的凝聚和整合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体现。但他们在教育和医疗之中,有意无意的向群众灌输宗教理论。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科学理论和知识在农村社区的传播。二是降低了农村社区组织的管理效力。农村社区的社会生产生活管理职责通常由村委会承担。在腾龙寺社区,我们发现村民间发生纠纷时,往往寻找腾龙寺僧人调解。村民参与宗教活动的积极性远胜过参与村民大会的积极性,农村基层组织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力和权威性被削弱,管理效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拟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坚持城乡一体,加强社区保障。腾龙寺社区的教育和医疗在社会资源的整体配置中处于底层,政府除了加大财政投入之外,还需要在制度制定和保障层面上予以考虑。如教育方面,建议县城和乡镇学校对腾龙寺小学支教,增派自然科学等学科教师定期轮换教学,加强科学知识的传授;医疗方面,将藏医治疗纳入农村医保范围之内,减轻村民医疗负担。

第二,挖掘旅游资源,拓宽发展渠道。腾龙寺社区所在的俄热乡,系藏语读音,意为“醉了”,当地村民解释,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前饮酒村民较多,全乡弥漫着酒味;二是风景优美,令人沉醉,故由此命名。腾龙寺周边社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没有支柱产业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可以利用宗教资源,结合腾龙寺定期举行的宗教活动,拓宽经济发展渠道,将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经济协同效应。腾龙寺社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方面以腾龙寺为基点,在进行宗教传播同时,加大在外地信众中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以社区组织负责人员为核心,增加群众对腾龙寺社区历史文化的了解,提高群众的旅游服务意识。

第三,引导群众参与,提升文化素养。农村社区党员干部要向农村群众传播党的宗教政策,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宗教干部要增强信教群众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在他们的共同作用下,引导群众将爱国与信教统一到社区治理中,使信教群众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体。完善农村社区基础文化设施,持续开展“图书进社区、进寺院”活动,定期更换图书种类,引导群众、僧人在闲时多接触健康、正面的书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腾龙寺僧人要加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维护社区的和谐局面,在践行自身宗教观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

综而言之,通过对腾龙寺社区教育、医疗、文化交流和风俗影响的考察,确实看到腾龙寺在当地藏族社区的凝聚力。正如学者所言,在公共事务中,宗教的基本功能是提供一个可以超越经济利益、阶级地位和社会背景的集体象征,以创造条件形成社区的凝聚力。藏传佛教作为宗教信仰,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藏族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因此,藏族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无法避开藏传佛教的社会影响,只有充分发挥藏传佛教的积极作用,正确引导其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才能更好地实现藏族农村社区的治理。

注释、参考文献:略。

(施义,四川大学道教和宗教文化研究所2015级博士生)

来源:《青海民族研究》2017年第2期



■ 本文责编: admi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