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72 次 更新时间: 2017-09-08 10:25:55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文明 > 阅读文章
大战略系列片:《新文明的启示》解说词
·中战会
标签: 大战略 生态文明

提要《新文明的启示》是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于2014年拍摄的,是中战会对生态文明长期思考的成果。该片的主要观点有:

依托不可再生资源的工业文明已经到了历史的拐点,新兴的生态文明已悄然在世界范围内勃勃兴起。为此,中战会提出了更为坚定的判断,不是挽救工业文明,而是迎接新文明。由于资源枯竭危机,工业文明已经走到尽头,只有用生态文明替代工业文明,才能驱散雾霾,再见蓝天。中国要实现大战略目标,唯有握住文明转型的先机,突出重围。中医的精神内核与生态文明理念完全契合,有必要提出“战略的中医”概念,建立以中医药为基础的增殖型“第二国防”。黄河三角洲,应当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实施的战略性首战地域,率先建立“生态文明特区”。中国要建立起自主、安全永续的战略资源和环境保障体系,夯实复兴之基,必须抢占绿色能源制高点,走依托可再生资源的生态能源跨越式发展道路。在生态文明转型和生态产业发展中,创新和发展产业型金融体系势在必行。

这是一个水做的星球。人类文明史,这条长长的时间之河,与那些伟大的水系息息相关。

亚马逊热带雨林,自然奇观,世界之肺。数据表明,它正以每年两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减少。

莱茵河,工业文明的摇篮之一。1970年代末期,德国绿党提出了环境保护、公正、草根民主和和平等四大主张。从此,绿党成为欧洲政治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尼罗河,埃及名副其实的生命线。这个古老的国度,如今96%的国土为沙漠所覆盖。

数千年前,农耕文明,将人类从自然的羁绊中解放,“五谷兴助,百果藏实”;三百年前,工业文明,让人类可驾驭自然,上行太空,下探地心。但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当时间来到21世纪,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高度紧张。工业文明由于赖以支撑发展的全球不可再生资源日趋耗尽而陷入空前危机。

本片所提出的逻辑起点和一个关系国家未来命运的重要判断是:依托不可再生资源的工业文明已经到了历史的拐点,历经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在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极大辉煌之后,盛极而衰,新兴的生态文明已悄然在世界范围内勃勃兴起。这就是当今中国发展战略必须面对的战略环境,也是人类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在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从战略层面对国家发展模式的反思和重新选择已是当务之急。

【片名:中国大战略】

当千禧年的钟声敲响,全世界都沉浸在对于新世纪的憧憬之中。那一年,人类基因图绘制完成,人们欢呼在解开自然之谜的道路上又进了一大步。毫不例外,在当年年底全球各大媒体的年度十大新闻榜上,它无一缺席。能够有此殊荣的,是另外一条,石油价格暴涨。一度上冲到每桶37.8美元,创下了十年新高。

可这仅仅是个开始。在随后的几年内,石油价格波浪式前进。突破50美元,60美元,70美元。当它击穿100美元大关时,在22个国家爆发了自发的抗议和骚乱。目标指向的是因石油价格上涨而导致的粮食价格高企。

更大的惩罚,在2008年的夏天轰然来临了。

7月,石油价格达到了每桶147美元的峰值,这是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

9月,有记录以来第十二个炎热的夏天。气候变化比科学家预期的早了一个世纪。

高温,高油价,与之对应的,是金融危机的高速爆发和蔓延。全球经济,陷入一片低迷。

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被称作现代工业的血液。在全球经济体系下,任何商业活动都与之息息相关。人们对它的依赖,甚至产生了如下的说法:未来的历史书上,将把我们称作化石燃料时代。就像我们的祖先被归类到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一样。

可现代工业文明基石,却已然成为它脆弱的一环,呈现崩塌之势。化石能源告罄的提醒,声音越来越响亮。美国能源署在2005年公布的数字表明,石油可开采储量加上储能增长潜能,可用39年;如果再加上待开发量,可用53年。而我国的情况呢?根据刚刚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3)》:“2012年我国石油查明储量33.3亿吨,年消耗4.66亿吨,这意味着几年后将告罄。能源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57.8%,铁砂的76%靠进口。这就是说,目前我们发展的命脉已经掌握在国际市场的手里,市场又由谁掌控呢?财团掌控,霸权掌控,美国人掌控,全掌握在别人手里。

干枯的油井,塌陷的土地,污浊的空气,频发的自然灾害。创造了无数辉煌,为人类带来了福祉的工业文明,也留下了遍地伤痕。

危机,是最好的提醒;危机,也能激发最深刻的反思。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唱响挽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模式,即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将主导未来。

2014年3月,英国《卫报》的一篇文章,更是是震动了世界。文中报道三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通过数学模型推演,预言工业文明将在数十年内崩溃。罪魁是“能源紧张和贫富分化”。他们驳斥了技术进步将挽救工业文明的假设,尽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资源效率,但同样提高人均资源消耗和资源开采规模。过去二十年的数据表明,工农业产出的增加更多地来自资源投入,而并非使用效率增加。

从资源危机,社会态势,再到思想萌动,都已经预示着工业文明大厦将倾。“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捕捉这一趋势,寻找破解的途径,是学术界不可推卸的责任;顺应时代要求,以变应变,是执政者不可回避的使命。

值此迷茫之际,也有许多中国学者就此展开了专题研究。

历经数年,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提出了更为坚定的判断,不是挽救工业文明,而是迎接新文明。由于资源枯竭危机,工业文明已经走到尽头,新兴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已经大踏步进入现代人类生活中。

这里是北京,一座快速发展的繁华之城。它象征着中国的兴盛,也展示着工业文明的蹒跚。近来,这里的居民,已经习惯戴着口罩出行,以抵御肆虐的雾霾天气。环绕北京的工业地带,超过资源承载的2000万人口,高达数百万辆的汽车保有量,工业文明引以自豪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这呼吸之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厚厚的雾霾,遮挡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前景。

在北京的街头,随处可见“绿色北京”的标语,以及保护环境的提醒。但我们认为,“生态文明”绝非此意。在北京街角的书店,也可见《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热销。我们认为,“生态文明”也绝非第三次工业革命。因为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是不破不立的关系。如果试图坚持工业文明又坚持生态文明,很可能扭曲生态文明的本意,失去把握生态文明发展的先机。

在我们看来,只有用生态文明替代工业文明,才能驱散雾霾,再见蓝天。人类已经进入了文明更迭过渡期。

三百年前,工业文明自西方开始,迅速改变了人类生活,社会组织形态,以及世界版图。曾经创造出伟大农耕文明的华夏民族,错失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机会,从而陷入了百年之久的沉沦。

文明更替的洪流,是动荡的,变化的,甚至是血淋淋的。但它也同样是生动的,活跃的,充满机遇的。所有国家,无论发达与否,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得之,则占得先机;失之,则疲于追赶。

不涉及战略,无以图将来。时代,呼唤“背负青天向下看”的大战略。

在我国不可再生资源濒临枯竭、而世界上也已面临危机的资源大部分还掌握在霸权主义国家手中的条件下,在新的文明形态已经呼之欲出的大历史交替期,仍然延续工业化的框架来谋划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大计和规划国家的各项发展,无疑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生态文明不应该只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目标之一,而应该是整个国家发展总的统率。

要把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问题作为战略决策的基本依据,主动地从以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转轨到以依托可再生资源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也就是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上来,引领一场由中华民族掀起的全球生态文明浪潮。

战略是什么?毛泽东说,“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他的这一断语清晰明确。战略,关乎全局,遵循规律。具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准确的环境研判,可行的实施路径。

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局也不例外。

【小标题:中国大战略之战略目标篇】

巍峨的天安门,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殊见证者。它目睹过一个古老民族近代的屈辱,也见证着一个国家重整河山的豪情。在近代史上走出了一道大曲线的中国,站在新的历史潮头。我们认为,当下中国发展战略的大战略目标,仍然是毛泽东提出的反霸保和平,台湾回归,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三大主题。核心是实现现代化。

古老的幼发拉底河,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变迁。辉煌的古巴比伦,记录了它昔日的荣光。而今天的伊拉克,仍未从十年伊战的阴影中走出。在谈起这场战争的出发点时,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其回忆录中直言:为了石油。

21世纪的这次战争,向世界陈述着一个事实,当今世界的时代依然是和平和战争的年代。列强通过霸权,围绕争夺资源与市场的角逐,竞争更激烈,也让世界变得更动荡。从政治和军事恫吓,到货币霸权和网络霸权,战争形态越来越高级,也越来越多元化,但帝国主义的内核并未变化。

也正为霸权的存在,使得台湾回归变得异常复杂。但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强国之梦得以实现的重要标志。两岸合一,不仅可以大大增强中国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地位,同时也可冲抵霸权的分化策略,进而推动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这一核心目标。

在当前全球不可再生资源危机导致的传统工业之路不可持续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条件下,“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结构安排,要以农业现代化为中心,通过农业的新型工业化带动工业现代化,促进科技、国防的现代化;工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反过来促进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也应该通过农村的城镇现代化来实现,要摈弃工业文明并村建镇、扩城升市的同质化套路,不再追求城市化规模发展,而应依据新兴新型产业的布局和产业发展,自然聚集形成新的国土城镇发展群、城镇带,实现农民市民化和离土不离乡的新型生态化布局。

反霸保和平、台湾回归和四个现代化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目标整体。只有反霸,才能争取自身发展的最佳外部环境;而只有自身实现了四个现代化,强大起来的中国,才能为世界永久和平,为全人类和平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小标题:中国大战略之战略环境】

香港,人所共知的东方之珠。在170多年前,当英国人提出割让香港岛时,道光皇帝竟不知香港在何处,曾谕令军机大臣等去查明,香港“离省远近若干里,地形宽狭若何”?对世界的无知,让中国错失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从而徒增悔恨。斗转星移,今天的世界,又迎来一个三百年未有之变局。生态文明,已经是端倪显现。

睁眼看世界,才能稳操胜券。面对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中国大战略,在工业化传统发展思路的背景下,对战略环境我们做出如下研判。

美国,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竭力维持衰落中的全球霸权。中美之间存在许多迫在眉睫的摩擦点,其介入中国周边事务是影响中国战略环境的最大变量之一。

欧盟,仍将处于消化因扩大过快、内部整合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之中。影响力将进一步削弱。

俄罗斯,正在经历从对西方盲目崇拜到民族主义回归的国家力量恢复过程,有重返世界大国行列的渴望强烈。特别是乌克兰事件及俄罗斯的战略性举措,将可能对世界格局和我国周边战略环境带来深刻乃至突发性的影响。未来很有可能呈现三极并存之势,为我国带来一条谋求国际战略同盟伙伴的新途径。

亚太地区,潜在矛盾将加快凸显。历史恩怨与现实纠葛并存,对我国发展和安全利益带来多元威胁。

北非、中东的地区动荡将进一步对国际社会造成不小的冲击。政权更迭风潮对我国形成的冲击和影响值得高度警惕。

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传统被边缘化的地区,如今的争夺点之一。我国未来的生态文明提速发展的同盟伙伴应在这些国家。

这张世界地图上,正在经历一场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一方面,工业革命仍在继续,围绕着不可再生资源的霸权与反霸权、交易与反交易的斗争仍在继续,传统战争与非传统战争的方式愈演愈烈,战争与和平的斗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复杂激烈。另一方面,新兴文明的力量正在兴起,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已在全球范围日益展开,霸权主义也在潜移默化地向新兴工业国家、新兴市场渗透。两种文明的交替悄然而残酷地展开。

这里是珠三角,中国加工制造业的集中地。来自全世界的原料在这里汇聚,制成商品后,再销往全球各个角落。这种两头在外的经济模式,让这里的企业对世界经济的冷暖格外敏感。繁荣时,担忧国际原材料上涨冲击;萧条时,大批工厂停工工人失业。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超过了56%。战略上的利害循环变换线,其外线已经大大跨越了亚洲,达到了美大区、欧洲,世界资源危机深刻影响到我国发展利益的边界,外线自然要注意收缩;内线由于招商引资和无度开放,在国土经济产业结构上又被大大压缩,以至于28个产业中的22个为外资所控,也要做出重大调整。

所谓“利害循环变换线”,简单说来就是对于战略博弈双方利、害因素互相转换的分界线,是战略态势的真实反映。正确迎战,就能趋利避害,克敌制胜;如若失误,则难逃败局。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应对困难和挑战的有力思想武器,其独特的“利害循环变换线”的战略概念,对于打破霸权主义的地缘包抄、运筹大战略、破解发展中的诸多难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知彼方能知己,知己方能克彼。

当下的中国,内部的状况又将如何呢?

经济已经忧尤不及。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动力,面临全面萎缩,增速下滑;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过大;经济泡沫累积严重;成本持续攀升等等问题一一显现。

社会问题负担沉重。老龄化趋势令人担忧,人口红利消失。在尚有数亿贫困人口的发展阶段,未富先老,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严峻挑战。

外有国际围堵,不稳定因素;内有矛盾凸显,不确定条件。中国要实现反霸保和平,祖国统一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大战略目标,唯有握住文明转型的先机,突出重围。

【小标题:中国大战略之战略路径】

泰晤士河,穿伦敦而过。作为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英国人的骄傲,今日犹存。1974年,日本作家池田大作拜访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后者因12卷皇皇巨著《历史研究》而蜚声世界。两人展开了一场有关21世纪人类前途的对话。已经85岁高龄,被誉为当代哲人的汤因比对于人类前途充满忧思,并且大胆预言,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人类的出路在于中国文明。

此时的中国,尚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汤因比为什么会否定西方文明?又为什么会对尚处于探索期的中国格外看好呢?汤因比给出了八点理由,核心是独特的文化。其中一条这样说,“东方宗教和哲学思想中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以及反对针对自然和环境世界的统治和征伐欲望。”

中国最可依赖的,就是文明优势。绵延五千年而不衰,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不间断的文明,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兼容性。尤其是中医文化,它是中华文明、东方智慧、东方文化中最生生不息、最具活力的部分。

《千金方》,药王孙思邈的巨著。“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山。”遵循天地之道,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之植物、动物、矿物加上人工炮制而成的自然生态卫生体系,不仅护佑了人们的健康,也传承了东方文化。

《黄帝内经》,中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秉承天地人和合理念的中医具有先天的人文哲学特质,充满辩证思维。以此行医,可助人;以此治国,可兴邦。中医的精神内核,与生态文明理念完全契合,是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与策略源泉。

纵观历史,横看全球,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深刻改变,必将面临着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变动的矛盾,不可避免地面对一系列思想、政治、社会各层面的重大斗争。实现大战略的路上,需要大胆魄、大智慧、大决心,进行系统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大力实践,以创造和赢取未来发展的主动与先机。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她哺育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不朽的古国文明。沿河的7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居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高达4.3亿。与工业密集的长江流域不同,这里少有工业化开发的痕迹和大的工业化利益集团的阻碍。这里不仅具有举足轻重的军事地位,也是中国经济地缘的中央区域和战略纵深区,既是我国轻装起飞、整装转型的地区,也可以是我国新的生态文明发展的中坚和核心。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的另一个馈赠。它是我国最大,也是我国最后一个尚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生态理念、新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可以在这里无障碍地展开,应当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实施的战略性首战地域,率先建立“生态文明特区”。

通过率先建设“生态文明特区”,进行生态文明实践,并溯河而上,牵引带动黄河流域九省三十八市和直接影响东北、华北,为黄河流域和在全国国土上展开文明转型、实现大战略目标积累经验,摸索路子。设立“生态文明特区”和实施黄河战略,将成为我国文明转型的转折之战。

黄河三角洲,有着沧海桑田的雄浑,也有长河落日的静美。而在它的地下,则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在这里,你能充分感受到为何人们把资源与环境称作文明之基、立国之本和发展之要。当今世界,在资源加速耗竭的前提下,绿色能源革命是新时期的发展方向,决定世界各国的未来命运。

美国,钟情于玉米乙醇,但却抢夺耕地,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巴西,热衷于甘蔗乙醇,但却破坏环境,带来更大的威胁。

欧洲,各国百花齐放,争相开发生物质能源,但各自为战,难成规模。

在这场较量中,中国要建立起自主、安全永续的战略资源和环境保障体系,夯实复兴之基,必须抢占绿色能源制高点,走依托可再生资源的生态能源跨越式发展道路。

比如生物能源的第三代技术(3G能源)——微藻制油是最优选择之一。

微藻,是指一些微观的单细胞群体,是最低等的、自养的释氧植物。几乎在有光和潮湿的任何地方,微藻都能生存。微藻制油具有产油率高,保护环境,不占用耕地等特征。

研究和实验表明,微藻是生物能源最佳的原料,其替代化石能源的确切性和其较为成熟的基础技术已被普遍认同,由于存在生产成本高的瓶颈,还没有实现产业规模化及商品化。

目前,依据黄河三角洲自然条件而研发的、以微藻燃油为核心的“区域型生态资源产业系统”的方案基本成熟。该系统由微藻能源、分布式电站、现代畜牧、有机农业和海水淡化5个子系统组成。由于各“子系统”的生产废弃物,均能成为关联“子系统”不可或缺的原料资源,从而全系统生产过程近乎零排放,并使能量成本和资源成本大为降低。推动这一项目的先行先试,可助中国在微藻制油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占得先机。开发以微藻燃油为代表的生物能源,扶持发展这种全新的生态资源产业体系,将能够为国家探索一条自主的能够支撑未来能源需求的超越战略,促使传统的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体系,一步转型为最先进的依托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生物能源构型,有效化解我国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能源、资源、生态、产业创新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可再生的基础性资源。

寻找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大势;而挖掘中医药宝藏,则是本土优势。

面对着几千年传承的宝藏,有必要提出“战略的中医”的概念。呼吁建立以中医药为基础的增殖型“第二国防”,以振兴中医伟业拉开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幕。

医疗卫生制度设计被视为各国社会政策的“珠穆朗玛峰”。医疗卫生的巨大成本,让包括欧美在内的所有发达国家深感国力不堪重负,难以为继。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人口高速老龄化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保护国民健康的任务迫切而沉重。

“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将依托可再生资源,以促进人类自然健康为核心的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建立以中医药为基础的护卫全体人民健康安全和中华族群生存发展的“第二国防”。这个体系应该是由共产党带领、全民组织起来、国家权力主导的。并从破解长期阻碍中医药振兴发展的系统性、制度性难题入手,在倡导医流服务患流、树立“治未病”的积极健康观、中药原产地建设、中医药产业和中医药文化发展以及中医药影响世界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

不难想象,把中医药建设成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工业体系,既能切实维护亿万人民的健康安全,带来中华族群健康新面貌和医疗、就业、养老的全新格局,更将在民族复兴与文明转型中产生和发挥巨大的领率作用。

国家利益的表现,一个是生存,一个是发展。生存利益边界通常是由国家主权领土边界来界定的,发展利益边界则由执政集团依据价值取向和行为的实施来决定。

我国发展“两头在外”,资源大部靠海外,国家生存利益边界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变化。依靠订单发展贸易,以消耗国内自有资源和大部进口资源,进行加工出口获取外汇的方式,决定了我国发展利益的边界是向国际社会蔓延且不稳定。这意味着我自有的不可再生资源作为一个世界加工厂的优势消耗殆尽,而完全依赖国际社会的不可再生资源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生存线被外部的势力和利益,挤压到了一个非常狭隘的空间。

要调整改变这个局面,需要提出一种服务于国家大战略的全新外交战略,通过发展经济共同体等方式,扩大我国的市场幅员,最大限度地扩展国家生存与发展利益边界,并依此作为新旧文明交替特别是生态文明背景下走出去战略的新方针、新思路、新目标和新途径。

在我国周边发展经济共同体,建设经济协作区,是战略上走出去的第一发展空间。特别是中缅柬老、东南亚、中亚五国以及中朝俄边境,通过开辟新的经济协作区,鼓励投资移民、产业移民、亲属移民、商业移民等方式迁徙人口、落户产业、输出文化,特别是推行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在我周边建立起国土之外的经济国土和经济主权区域,进而形成共同所有的共同市场以及扩大人民经济主权而非国家主权的广大边疆经济地幅。

非洲、美洲等与我有着传统友谊的国家地区,是战略上走出去的第二发展空间。要先机占据这两个发展空间中尚未被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占领的资源领域,恢复有利的国际政治格局和发展新的互利合作关系,争取这些区域的不可再生资源,在世界资源格局的战略博弈中与霸权主义对垒,获得最佳的战略发展布势。

“生态文明特区”是试验田,可再生能源是动力源泉,中医药业是牵引新兴生态产业的龙头,经济共同体是创新国际文明的大舞台。大战略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百业之王的支撑。在生态文明转型和生态产业发展中,创新和发展产业型金融体系势在必行。

发展的趋势在呼吁,区分轻重缓急,大力支持创办产业银行,建立专项基金,吸纳民间资本,创造性地尽快制定鼓励新兴产业的相关货币政策。

“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基辛格的名言,道出了金融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核心位置。服务于生态文明转型的金融创新,还将改变我国货币已然由金本位变为“美元本位”的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再造人民币的独立自主的战略主动权。

【黄河大合唱+延安镜头】

【解说】黄河大合唱,中华民族的精神赞歌。1939年,作曲家冼星海在延安的窑洞中写就。在那个国势陵夷、民族危亡之际,它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中国之所以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留存下来的文明古国,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东方文化蕴含的那股充盈天地的浩然正气。依靠它,中国人走出了亡国亡种的历史危机,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爱国主义是执政的基础,民族精神的复活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前提。削减和抵御当今社会的奢靡浮华和众生乱象,就要重振中华民族之魄和提振民族凝聚力。可以通过开发建设一批服务大众的民族文化战略性工程,如孙子学院、国家军事城、英烈先贤祠、黄河文明园等教育基地、体验场所,使之成为普及民族传统和进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的平台,成为应对困难和风险、坚定信仰与强健体魄、重构国民素质和新时期尚武训练、谋略训练、联合指挥训练的重要场所。

执政党,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作文明转型的先锋队;全体国民,也需知史爱国,提高自身素质。全民族合力,去迎接文明转型的大机遇、大挑战。

长江,中华民族的另一条母亲河。近代以来的中国,恰似行驶于历史的三峡中。生态文明转型,是又一个激流险滩。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中国理论者,谋划出攻坚克难的大战略路线图。勇立潮头的中国,已然做好准备。“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无畏,将迎来一个“当惊世界殊”的未来。

片尾字幕:

总策划:秦朝英

总编导:李冰琦 王学永

(其他演职员表,技术职位等)

出品人: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



■ 本文责编: admin
□ 文章来源:中战会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ssm.org.c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