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47 次 更新时间: 2017-09-07 13:54:48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文明 > 阅读文章
洪大用: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对待三种思维 坚持三个观点
·洪大用
标签: 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表明了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强意志和巨大决心。十八大以来,从思想转变到理论创新,从总体设计到制度建设,从体制改革到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这是五年来党和政府工作的突出亮点之一,不容低估,不容动摇,更不容否定。同时,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一定意义上讲,生态文明建设有方向标,却无时间表,是一个持续地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进程。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国际、国内挑战,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精心做好打持久战的各项工作,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期日渐显现的压力、阻力和挑战,我们要始终坚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方向,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保持清醒的自觉和反思。我们一定要学好、用好唯物辩证法,一定要注意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一定要注意“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一定要着力于推进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深刻变革。在此,我们尤其要对三种思维,即技术思维、行政思维和突击思维,保持清醒的自觉,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警惕简单化、片面化。同时,要始终坚持三个观点,即社会观点、群众观点和长效观点,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力道与韧劲,同时又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担当。

警惕技术思维 坚持社会观点

技术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一种纽带,技术变革不断推进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变革。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在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形成了巨大压力和破坏,积累成了当今威胁全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此同时,技术发明与创新在重构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至于人们在推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非常强调技术创新,这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如果对技术因素过分强调,而忽视社会变革,这样就容易误入歧途,导致舍本逐末、急功近利的各种行为。环境保护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其本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样一种社会的建设包括价值、组织、制度和技术等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变革,是一项整体性的有规划的社会重建过程。所以说,我们既要看到环境问题具有技术性的一面,同时又要看到其是社会中的问题、由于社会原因而导致的问题、必须通过社会变革才能根本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坚持环境保护的社会观点。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对技术因素的强调和重视,如果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使得这种思维走向普遍化、简单化、片面化,只看到有限因素之间的有限线性关系,忽视各因素之间关系无限延伸的、网络的、立体的状态,这样就一定会遮蔽我们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让我们见物不见人,忽视对当事人的价值、情感、历史、权利和利益等的尊重。在此种思维支配下,我们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很容易出现问题,很容易简单、粗暴,这样不仅不利于推进实际的环保工作,甚至还会引发一些新的社会矛盾与冲突。毕竟,环境保护不只是解决物的问题,重要的是解决人的问题。

警惕行政思维 坚持群众观点

行政管制是应对环境问题的手段之一。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充分动员各级行政体系,发挥各级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尤其具有重要意义。最近几年来的实践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在抓住关键少数、调整干部考核、实行离任审计、组织环保督察、落实环保问责等等强力制度的约束下,整个行政体系高效运转起来,政令畅通有了保障,干部不作为、乱作为、不碰硬等现象得到遏制,环境保护工作推进很快,这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最近,中办、国办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包括3名副省级干部在内的几十名领导干部被严肃问责,引起了行政体系的强烈震动,也在社会上彰显了中央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意志,保持了环境保护的高压态势。但是,过于强化行政思维,不仅限制了对环境保护其他手段的开发和利用,而且容易导致行政依赖,出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恶性循环。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矛盾集中期和凸显期,片面强化行政思维也容易加剧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企业和民众之间的紧张,激化一些社会矛盾,导致社会矛盾集中指向政府,损害政府的权威并最终会影响环境保护工作大局,这是需要密切关注的。

在我们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运用行政思维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坚持群众的观点,走群众路线,这是本质性的要求。环境保护为了群众,最终要依靠群众。我们要尊重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要与群众平等沟通协商,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多从群众的立场出发,多些服务意识,多做帮助群众一起干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暖人心、得人心,才能更好地团结人、凝聚人,才能夯实环境保护的群众基础,密切干群关系,减少环境保护成本,并且保障环境保护的持续性。

警惕突击思维 坚持长效观点

由于我国环境问题的历史欠账太多,环境形势的演变非常严峻,来自人民群众的反映非常强烈,所以我们推进环境保护的心情很迫切,希望能让广大群众尽快地看到环境治理的成效,希望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赢得更为有利的时间与空间,这样就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措施,重拳出击,猛药治疴。实践证明,这是有效果的。但是,我们也要警惕,避免突击思维片面化、常态化,总是靠搞运动来推进环境保护。突击思维走向极端,不仅违背环境保护自身的规律,也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阶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张力。在明知不可的情况下搞突击,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会导致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和个别干部对权力的不适当运用,激化社会矛盾,恶化干群关系,还会助长各种形式的应付现象,掩盖实际的问题,麻痹领导者的意识。每一次突击甚至还会造成社会损伤,制造新的问题,增加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加大后续解决问题的难度。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环境保护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速战速决。策略性地突击治理可以提振士气、赢得民心,但是战略上必须保持定力,坚持长效的观点。欲速则不达。深入推进环境保护,需要更加注重细化、实化的制度建设,需要着眼于民生的持续改善,需要推动社会经济体系的整体转型,这些都需要付出长期的艰巨的努力,需要持续不懈的工作,也需要非同寻常的耐心,特别需要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策略性地突击只能是扣动长效机制建设的扳机。最终胜利的取得一定不是政府单方面的突击推动,而是广大群众与政府一起自觉行动起来。

最终,用好三种思维,坚持三个观点,其关键在于把认识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来,统一到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上来。统筹兼顾,总揽全局,关键在于党的正确领导。我们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深入、科学、准确地把握好中央的决策部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要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我们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特别是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趋势,持续改进实际工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本文责编: admi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