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07 次 更新时间: 2017-10-31 11:09:16
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与研讨 > 阅读文章
杨宏:对毛泽东军事心理思想几个问题的认识

在中国现代军事心理学思想宝库中,毛泽东的军事心理思想独树一帜。它不仅对指导现代中国革命战争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今天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同样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毛泽东的军事心理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本文仅就其中几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战略策略心理思想

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巧妙地运用着军事心理理论。“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的战略策略心理思想,贯穿于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的始终,它也是毛泽东对军事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战术是“以十当一”。这一论点,不仅是对古代军事家“以十攻其一”的策略思想的继承,而且进行了发展和提高。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是在战争整体上、全局上,反对过高估计敌人的力量而产生惧怕心理,对战争的胜利要充满敢打必胜的信心和抱乐观态度。战术上重视敌人,就是要在局部上、在每一个问题上,认真对待敌人,采取谨慎态度,决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为此,毛泽东反复强调要把勇敢精神和谨慎态度统一起来。这种“以一当十”和“以十当一”的统一,就是战斗中“勇”和“谋”的统一,是长我之志气,灭敌之威风,它是我军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任何一支军队,如果没有压倒一切敌人、勇敢顽强的心理,面对敌人,首先在心理上产生畏惧,是不可能打胜仗的。相反,有勇无谋,只知死打硬拼,同样也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正是在勇敢和谨慎、勇和谋统一的基础上,诞生了毛泽东的一系列作战原则、方针和指导思想。

游击战和歼灭战的战略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领域里的两支奇葩,它是毛泽东对中国现代革命战争实践的探索和科学总结,也是他对军事心理思想的探索和发展。在我军初创时了他继承了“以逸待劳,避其锋芒,击其惰归”所含的心理原理,曾创造性地提出了“敌驻我扰,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疲我打”的军事原则,主张在敌人精神旺盛、士气高涨时不与其交锋,而要与其周旋,在运动中将敌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待其疲劳沮丧、士气不振时再一举歼灭。毛泽东充分利用这一心理原理,运用游击战术指导红军作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战争中,歼灭战对敌我双方的心理影响极大,“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全歼,在敌则士气沮丧,人心不振;在我,则士气高涨,人心振奋”。特别是当我军面对的是装备优于自己、数量超过自己的敌人时,只能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而不能与敌人进行得不偿失的消耗战。集中我们的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逐步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不仅可以打击敌人士气,使其产生惧怕与我作战的心理,还可鼓舞我军士气,激发斗志。特别是初战告捷后,有时可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巨大效果。为此,毛泽东非常重视初战的重要性,在发展古代“谋定后动”、“慎以行师”、“有备无败”、“先胜而后求战”的慎战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慎重初战军事原则。

二、注重战争主体作用的心理思想

人是战争的主体。这一主体不仅包括我方、敌方,而且也包括了支持或反对战争的人民群众。毛泽东极端重视战争主体在战争中的作用。他强调,战争中的力量对比,不单是军事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还有人力和人心的对比,人心的背向决定着士气的高低、战斗力的大小。人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上。毛泽东指出,主观能动性的心理结构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战斗意志、高昂的士气和勇敢的精神,二是对战争规律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指导战争的能力,三是掌握武器装备的技能。毛泽东十分重视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的作用。他说,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是人和物相异的特点,人类在战争中能强烈地表现出这些特点来;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等条件,但是,又不仅仅决定于这些。仅有这些条件,还只是有了决定胜负的可能性,要把可能变成现实,还必须加上主观的努力,那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协调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依靠大众的智慧、力量去战胜强大的敌人。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

人心背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重视激发军民的革命热情,鼓舞他们的斗志,瓦解敌人军心,这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军事心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民众之中”,如果把全国的百姓都动员了起来,就造成了陷敌人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造成了弥补武器装备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要获得这样的前提,必须重视平时、战时的政治宣传。毛泽东说,政治宣传,对于我、友,就是要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他们,使每个士兵,每个群众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政治宣传,对战争主体的心理作用是千万不可忽视的,毛泽东系统地总结了我军作战的实际经验,提出了一系列鼓舞人民群众和指战员斗志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瓦解敌人军心,从心理上给其以威慑,使敌人产生厌战、反战情绪,进而抵触战争,也是毛泽东军事心理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毛泽东也提出了若干瓦解敌人军心的重要方法。

除重视政治宣传的巨大作用外,毛泽东还非常重视军内外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影响。他在继承古代“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战矣”的社会心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军政一致”的工作原则。他强调,只有改善了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和军政关系,加强军内外团结,树立起官兵平等、军政一致的观念,才能取得官、兵、民心理上的共识,才能巩固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夺取战争的胜利。

三、指挥员的心理素质

指挥员是战争的重要主体。由于指挥员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在战争中要发挥特殊的作用,也决定了对他特殊的心理素质要求。为此,毛泽东强调,指挥员不仅要具有“智勇双全”的心理品质,而且还要非常注重个性心理修养。

合格的指挥员,必须是“智”和“勇”相结合的,能运用智慧驾驭胆量,既懂得战争的规律,又要有勇气。指挥员要具有“智勇双全”的心理品质,毛泽东认为必须做到这样:首先,要竭力全面了解敌我双方的各种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经过思考从中认识战争的客观规律,使自己变得明智。其次,指挥员在指挥方法上必须机智灵活、随机应变。指挥方法的机智灵活是思维的主动性在战斗中的具体表现,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兵力和变换战术。灵活使用兵力,是作战指挥的中心任务。毛泽东说:“做这件事需要极大的主观能动,需要克服战争特性中的纷乱、黑暗和不确实性…方能实现指挥上的灵活性”,“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是所谓‘运用之妙’。”毛泽东强调,一个“智勇双全”的指挥员,必须敢于和善于在战争中创造有利于我的态势,要会蒙蔽敌人。“兵不厌诈”、“声东击西”……,这是我国古代军事家用兵心理的总结,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这些优秀成果,指出指挥员要“根据真实的情况”和“经过主观能力的活跃”变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同时要注意给敌人造成错觉和不意。从心理学来说,制造错觉,就是给敌人以不全面的或虚假的客观刺激,使其产生错误的知觉,进而实行错误的思维和形成错误的决心和部署。毛泽东指出,在心理上迷惑敌人,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其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我的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一个优秀的指挥员必须学会和运用它。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人带有经常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它包括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等。指挥员的个性心理修养对战争全局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此,毛泽东非常重视指挥员的个性心理修养,指出必须重视锻炼指挥员吃苦耐劳的性格,把“一切不经过自己艰苦奋斗、流血流汗,而依靠意外便利,侥幸取胜的心理”坚决扫除干净。同时,沉着冷静也是一个指挥员所必须具备的,毛泽东说,这对指挥作战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内革命战争中,毛译东多次强调,指挥员要“持重待机”、“坚忍沉着”、“不性急”才能抓住有利战机,保持主动,打确有把握的仗,指挥员也要防止傍徨、犹豫而贻误战机,要把沉着、果断统一起来。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对指挥员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把指挥员的认识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收集材料,进行思考,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第二阶段是付诸实行,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和发展认识。他说:“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的联系起来的思索。”这一论述,指出了指挥员的认识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科学地阐明了指挥员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对指挥员心理素质的具体要求。

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军事心理学的内容,使之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认真研究和运用毛泽东军事心理思想,对于增强我军指战员的心理素质,加强我军的质量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略。

来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2年第5期



■ 本文责编: admi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