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39 次 更新时间: 2011-07-01 12:05:12
当前位置:首页 > > 阅读文章
于建嵘:干部“沾地气”莫成政治秀
·于建嵘
标签: 沾地气

近来,一场名为干部下基层“沾地气”的活动正在全国如火如荼般展开。这其中以中央部委发起的“百村调研”实践活动和重庆市开展的“三进三同”(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等活动声势最为浩大。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发起这样的活动可谓意义非同一般。

学过党史的人都知道,共产党革命的成功与其深入基层动员工农大众有很大关系。这一革命经验后来被概括为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它不但作为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而且成为指导共产党各项工作的根本原则。也就是说,密切联系群众不仅在意识形态宣传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深刻影响着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干部“下基层,进农户”了解民情民意不仅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洞察群众生存状况,了解民间疾苦的重要方式。不可否认的是,与以前党政干部经常进村入户相比,现在交通条件改善了,通讯技术发达了,干部“下基层,进农户”的次数反而越来越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了。正如一个讽刺党政干部日益脱离群众的顺口溜所描述的那样,“五六十年代同吃住,摸得到脚;七八十年代上广播,听得到声;九十年代坐小车,看得到烟;现在只能在电视上瞧得到影。”

我在各地调研时发现:很多县里的领导干部住在地级市,乡镇的主要干部住在县城。每天上下班游走于辖区与住家之间,成了名副其实的“走读官”。我想这也是很多党政干部不能经常进村入户的重要原因。所以,当前各地开展干部下基层“沾地气”的活动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不但可以让干部更多地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心声,而且有利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不过,这种本来是好事的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很容易变成形式主义的“政治秀”,弄不好还会给基层干部群众造成很大的负担。比如,某地方政府推出一个“沾地气”的新做法,要求该区所有机关干部,每人每年都要下乡种地,种地时间累计起来要达到一个月左右,并将此列为个人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此消息一经发布,便在社会上引发了较大的争议,不少新闻媒体和网友纷纷质疑此种做法,认为让干部这样“沾地气”带有明显的作秀意味,很难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我赞同广大网友的意见,下乡种地不是干部的职责,更不是他们的特长。让干部每年种地一个月就能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想法更是有点不靠谱。干部下基层应该多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不是搞形式主义。

前段时间很多地方发生“菜贱伤农”事件,如果党政干部及时“下基层,进农户”了解群众的疾苦,并发挥自身优势帮助菜农联系买家,把菜卖出去,这种形式的“沾地气”群众肯定欢迎,而且肯定是发自内心的欢迎。

需要指出的是,干部下基层“沾地气”这种方式在加强和改进干部与群众沟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但是这种沟通方式存在着非制度化的弊端,很容易变成“一阵风”、“一窝蜂”的运动。现在的“下基层,进农户”活动一般都是上级发起的,其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何时启动,何时结束,是否取得了效果都是由上级说了算。基层群众只能充当被动的接受者,对活动的时间和效果基本上没有发言的权利。因此,要防止类似活动不再是“搞运动”,且能真正取得实效,必须调动基层群众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参与水平,增强他们的参与能力。只有让群众真正参与进来,才能对活动进行有效监督,才能保证活动取得实效。

来源:人民论坛



■ 本文责编: frank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